臭豆腐的味道是刺鼻的臭味,虽然有人喜欢但大部分人闻到的是屎味,猫咪也一样,闻到会臭跑,跑不了的直接就呕吐了!
“香”和“臭”由什么来决定?
我们平时说到“香”,通常都会想到花果香、烤肉香,而说到“臭”,则会想到粪便、垃圾、尸体之类的东西。香味通常暗示着美好的事物,而臭味则应该是一种警示,表示这个东西有毒或者有害,不要去吃。
不过,香和臭其实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根据专业嗅辨师的说法,严格意义上的“臭”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臭气和香气。不管是什么气体,浓度超过正常值的20倍就是污染。有些香气浓度超高后,气味会比一般的臭气还难闻。比如茉莉花香,可以用粪臭素稀释得到(粪臭素就是从大便里面提取出来的,嗯。)
所以,一个气味臭不臭,是没有一定标准的。不同的人闻起来都不一样。有的人就喜欢汽油味儿,一进车库就使劲闻,而其他人则觉得臭。食物的气味也一样是相对的,有的湖南人喜欢臭豆腐的刺激劲儿,蛋糕香甜的气味却让他们觉得腻。在鼻炎患者鼻子里,所有的气味都不好闻。大豆过敏者可能对豆味也没有好感。对于所谓的“臭味”食品,有些人觉得香,有些人觉得臭,所以其实应该说它们有“特殊气味”。
有些人觉得的臭,在另一些人心里是香的。
为什么臭味食物有这些“特殊气味”?
臭味食物主要包括一些动物性食物,如某些奶酪、皮蛋、鲱鱼罐头等;一些豆类及其制品,如纳豆、豆腐乳、臭豆腐等;以及一些蔬菜水果类食物,如臭苋菜梗、螺蛳粉里的酸笋等。他们产生臭味主要是因为制作工艺使他们产生了一些挥发性气体,比如醇类(像酒精那种)、醛类(像油漆那种)、烃类(像香水那种)等有机物。也有天然有特殊气味的,比如榴莲和鸡蛋,是含有一些可挥发的硫化物。
说回螺蛳粉。螺蛳粉里让人闻之掩面的气味来自于酸笋。腌制螺蛳粉专用酸笋的方法是将鲜笋去壳后切段置于大瓦瓮中,加入米水浸泡,然后密闭瓦瓮,浸泡半月,大功告成。说白了就是把厌氧细菌憋出来分解蛋白质,然后我们享用分解产物——具有鲜味的氨基酸。
酸笋散发出的浓烈臭味成分很复杂,其中含量TOP 5的物质依次是乙醇、对甲苯酚、一种未知物质、3-辛醇和芳樟醇。乙醇就是酒精,含量占酸笋散发气体的36.25%左右,怪不得有人说这气味“也是醉了”。含量占到23.25%的对甲苯酚其实按照标准的化学定义来说是“有芳香气味”的。含量较低的3-辛醇呈强烈油脂、果仁和草药香昧,稀释后呈蘑菇香气和干酪香味;而芳樟醇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多的香味原料,则带有浓青带甜的木青气息,就像玫瑰木的味道。
这样说来,除了那个神秘的“未知物质”无法确定之外,其他的气体虽然都是香味,但是是混合的香味,前面说了本来香味和臭味就没有明确的界限,不同香味混合的气体就更加“不可描述”了。酸笋里这些混合起来的香气在煮粉时的高温下快速挥发,加上螺蛳粉店一般店面不大,而且只卖螺蛳粉,气体浓度可想而知。
为什么人类会吃闻起来奇怪的食物呢?
早期的人们并没有很好的保存食物的方法,食物难免腐败发臭。而由于物质短缺,很多人也不舍得扔掉“坏掉”的食物,尝试之后发现,部分腐败后的食品虽然臭,但并没有毒害,反而有着特别的风味。例如“臭”名昭著的鲱鱼罐头,就是为了保证鲱鱼不会在发酵过程中腐烂变质,也是为了节省食盐,所以把刚打捞上来的鲱鱼放在浓盐水中用文火煮过,再装入罐头中任其自然发酵。
既然有过各种尝试,应该也有人吃了发芽的土豆什么的死掉了,所以后来大家就不吃这些东西,并且当做宝贵的经验和警示流传下来。渐渐地,人们就开始有选择性地腌制食品从而延长保质期了。
还有一些居住在特殊环境下的人类,为了获取人体必需的营养不得不摄取散发恶臭的食物。例如因纽特人,他们还有一个充满不敬之意的名字是“爱斯基摩人”,也就是“食生肉的人”,他们生活在冰天雪地里,想要随处生火吃熟食是不现实的,因此食用生肉就成了他们的民族习惯。由腐烂的海鸟和海豹尸体制成的Kiviak听上去十分恶心,但却是因纽特人补充维生素的几乎唯一方式。
在一些地方,臭味食物是由于风味而被广为流传的。例如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食用臭味食物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漫长的时光使得人们学会了利用细菌去创造美味。腌制工艺使得细菌分解这些食品的时候水解蛋白质,产生异味气体的同时也产生有鲜味的氨基酸,让人食之难忘。
如今,人们不再仅仅为了保存食物而去制造臭味食物了。随着饮食文化的日益繁荣和广泛传播,大家能尝鲜的机会越来越多,原本没有吃“臭食”习惯的人也吃上了“臭食”。大家基本都是只要好吃,来者不拒。而带有特殊气味的食物作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尽管争议性很大,还是任性地在世界的餐桌上占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