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自学教师资格证(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简短)

更新时间: 2023-03-30 02:32:32

我正在考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的路上,一边工作,一边考证,上周刚面试完,笔试都是一次过的。分享下备考经历:

工作了5年,非师范生毕业,完全是一个萌新。

去年下半年临时起意考教师资格证,确定了初中物理科目后,由于时间不足的原因,只报名了一门《初中物理学科知识》(考试成绩2年有效),报名后入手了中公的一套参考书(学科知识和试卷)和一本曲一线的《知识清单》,开始备考。

备考《学科知识》:

首先,研究真题的结构,摸清楚考试的方向和方式。其次,看完一遍《知识清单》,毕竟十多年没有接触过初中物理,了解初中物理的所有知识点还是很有必要的。下班后和周末时间静下心来看书,这个过程很快。最后,分主观题和客观题来备考。因为教师资格证考的不只是所报的年级内容,比如我报名的是初中,会有一些高中、大学的考点,所以就挑中公的《学科知识》里面的知识点看一遍,做书上的习题。抓住这些重点就适可而止,其余的就放弃,占比也不高,后续刷真题和预测卷的选择题。选择题的备考就是这个过程,投入的时间要适当,抓重点备考,毕竟是以过线为评价依据的考试,若兼顾太多反而会让自己陷入焦虑情绪。剩下的部分就是主观题,试题是围绕着教案以不同的形式来考的,重点是怎么教,而不是教什么,这部分的性价比是最高的。所考知识点的难度系数不高,主要是如何写教案以及教案评价,这方面的备考途径就是做真题,先闷着头做真题,然后和参考答案做对比,完善措辞和解题思路。做几套真题,基本上问题不大。

《学科知识》的备考就是这样,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个部分来备考。主观题部分:看完了参考书,把预测卷和真题的选择题全部刷一遍;客观题部分:研究真题,先自己尝试着做,再对比参考答案。最后一点,也是我踩过的坑:学科知识的考试时间很紧(我的个人感受),平时练习的时候要注意时间的把握,我在这一方面没有特别注意,所以一个大题由于时间不够只做了第一问。

今年上半年考了《综合素质》、《学科知识与能力》。其中《综合素质》是性价比最高的一门,投入的时间最短,回报最大。

备考《综合素质》

客观题除了“法律法规”、“教师职业规范”这两块可以备考,剩余的部分没有好的备考方向,都是一些常识或者文化素养题,这些题就没投入时间备考,全凭个人文化素养,短时间内也没办法提高。主观题就是四个模块:教师职业规范、学生观、教师观、阅读理解题、作文题。教师职业规范、学生观、教师观的内容不多,主要是答题技巧。背下这三个模块的关键句与关键词,剩下做真题,熟悉答题格式。

阅读理解题就凭文化素养,题目都不难,做两套真题,了解下答题格式就好作文题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写作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是高考后就没写过作文了,所以动手写作文是必须要做的。我在考前写了4篇作文,第一篇作文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了,后面就慢慢流畅了。这里有一个小技巧,作文尽量和教师职业挂钩,比如学生观、教师观、职业规范等,一来可以凑字数,二来毕竟是考教师资格证,端正教师的态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综合素质》的备考就是这样。最最关键的就是研究真题,摸清出题方向;其次就是动手做题,不要觉得很简单,就不规规矩矩地动手练真题;最后就是时间问题,这门科目的考试时间也是很紧张的,控制时间很关键。

备考《学科知识与能力》

分为两个模块,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理解为主,教育学以背诵为主。重点是在客观题上,选择题高分了,后面的主观题答到点或多或少都会有分。首先,要端正态度备考这门科目,是以学习为出发点去备考,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备考,不然内容太多,会很枯燥,这很重要!涉及的知识理论很有实用价值,尤其是教育心理学,我就是以帮助以后孩子的教育为出发点来看书的,里面各种理论都是没接触过的,会觉得很有意思,比如我最认同的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次,还是研究真题,摸清出题方向,比如“德育”基本上是必考1个大题,先把必考的模块分数拿下来,确保性价比最高的部分尽量少失分。最后,看完一遍中公的参考书后,背诵重点部分(不背的话,主观题都不知道写啥),比如德育原则、教学原则等等,再做真题。从真题中去翻书复习相关的知识点。

《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备考就是这样。绝大部分还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我背诵的方法是提炼关键字,然后利用谐音字组成句子,通过这样的方式背一些知识点。也可以在B站上找一些视频,筛选一些学习理念和自己相近的UP主,认准一个UP主后,就只看他的视频,跟着他进行系统性地学习,千万不要因为“眼花缭乱”而“朝三暮四”。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学习方法:把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各构建一个框架,然后往大框架里面填充相关的知识点。搭建框架是一个纵向学习的过程,知识框架完成后,可以建立横向联系,比如用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来解释教育学的一些内容。经过知识之间的联系后,对这两个模块就有一个大体上的把握。

总体来说,我个人觉得笔试难度系数不高,研究真题,摸清楚出题方向是最重要的。加上多动手练习真题,基本上问题不大。

前几天的面试很不理想,属于那种给别人刷通过率的存在,也因为最近工作比较忙,没有静下心来备考。更过分的是结构化的提问竟然还问到了毛泽东思想是第几次会议被确定为重要指导思想的,天呐,脑袋嗡嗡地。经过了整个面试流程,反思以下几点个人心得,以备下次面试(都是些后知后觉的经验之谈):

备考时间太仓促,大概用了一个周末和五天的下班时间,没有投入充足的时间去练习试讲,反而把不多的时间放在看教材上去了,担心抽到的题目不会做。结果表明,考的就是课本的某一页,重要的是怎么把课本的知识有趣地传授给学生。完全没有抓住重点,没有经验的备考过程。如果对教材不熟悉,试讲过程中必然会卡壳,需要练习的是怎么在卡壳后自然地带过去,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去让自己不卡壳。我就在导入环节因为卡壳后开始紧张了,后面连续卡壳了好几次,把自己带入紧张的情绪中,感觉后面的试讲语速过快,吐字都不太清晰了。主要还是自我认识不清晰,像我这种没有教学经验,卡壳是必然事件,那就是要想办法把这个必然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要多与老师眼神交流,整个试讲过程中,我就和评委老师对了一次眼,不晓得评委老师觉不觉得尴尬,反正我不尴尬,就是别人尴尬。。。讲课声音要大,试讲的教室很大,与评委老师的距离不近,如果声音小了,估计他们只能干看着嘴巴一开一合。我声音应该还可以,至少他们听完了我的整个试讲,如果听不见,估计会直接喊停了,这也是我唯一的一个比较庆幸的点,感谢评委老师的不喊停。结构化提问还是要看看一些机构的预测题,虽然说机构的夸夸其谈是在大张旗鼓地贩卖焦虑,并且结构化提问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就比如我遇到的这个,但是去了解下答题的总体思路还是好的,我就是完全放弃结构化提问。考完后复盘了整个过程,自己的结构化问题的回答缺少条理。当然结构化提问不是重点,老师也不一定会听,但是自己的气势上要让老师觉得这个小伙子思路清晰。与同学的互动很生硬,因为试讲的时候心里没有装着学生!这个在考前就考虑到了,并且反复提醒自己,就是缺少练习,在试讲的时候被抛之脑后。后面需要单独练习和同学的互动环节,做到条件反射。说话的语速不能快,语速快了也会导致卡壳,适当的语速给自己脑子一个反应周转的时间,我觉得我的试讲语速贼快,尤其是卡壳之后的语速,并且还出现了嘴瓢!语调要有波动、起伏,带着感情色彩,不然就不是试讲,而是生硬地自嗨。这个是事后复盘get到的点。最后,我的面试竟然没有答辩,就那样叫我走了,走了,了。我也不晓得是几个意思,是试讲超时了?还是老师觉得小伙子不行,没有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气质,所以没有问的必要了?出考场后,百思不得其解,并且很郁闷,也给自己判了个不合格。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都是我的个人所经历的过程,也算给自己一个总结。

以我40年班主任工作经验来给你一个明确答复:不需要。

一、老师开学后会按照教材上课的

咱们的幼儿园已经办成一年级了,孩子们在幼儿园都已经学习过一年级知识了,所以,你就不要再学了。

一年级的教材没有那么难,只要跟着老师认真学习就可以了。我见过很多家长,在幼儿园就催着老师学习一年级知识,还让幼儿园老师留家庭作业,老师不留就是不负责任,结果孩子逼的滋哇乱叫,胡乱的写作业。然后到处吹嘘,我家孩子一年级的知识都会了。其实只是满足了父母的虚荣心,让孩子满足了表现欲。用不了多久,孩子还是跟不上,因为他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用心跟着班主任老师好好学习。

二、孩子的不良习惯会影响终生

有的孩子很小就学习写字,又没有训练正确的握笔姿势,导致许多学生的握笔姿势不正确,影响写字速度,影响写字质量。上学后,老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改不过来。我教一年级的时候,有时指导一个字就盯着他写一个字,但是老师一离开,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握笔方法来写。正如那句话:“两年学说话,终身学闭嘴。”孩子一旦养成了不良习惯想改太难了。

再就是笔画笔顺,有的幼儿园老师或许是不注意笔顺规则,孩子根本不知道按照笔顺规则写字,只会“照着葫芦画瓢”,结果孩子写字不规范,老师订正的时候真的很费劲的。

三、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学习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一定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有了好习惯,干什么事都不会拉后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就不用为孩子的今后学习操心了。 “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一个孩子从小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他就会努力学习;养成自强自立的好习惯,他就不会让父母操心。

有人说“播下一种行为,形成一种习惯”。愿每个都养成良好的习惯。

综上所述@润物细无声201 认为

暑假期间领着孩子尽兴的玩耍,孩子们都太累了,家长给孩子报的班太多了,小小年纪何堪忧。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认识自然现象,了解身边的花草树木,和一家人和睦相处,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大自然,感恩给予自己帮助的人。知道学习是为了将来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培养孩子学习兴趣,让孩子快乐成长。家长切忌,不是书本上才有知识,生活处处皆学问。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作为任何投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