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没有餐饮经验(素食餐厅创业计划书)

更新时间: 2023-04-05 03:53:00

做这个怎么样

随着私募产品的发行门槛越来越低,发行数量越来越大,其清盘也许只是熊市的一个衍生品,代表的是市场的优胜劣汰,不代表牛市就会来。我们看看往年熊市私募清盘的情况,以史为鉴,方可窥一斑。

私募的发展历史

私募基金的正规军在2004年就出现了,是赵丹阳(私募教父)与深国投信托合作,成立赤子之心信托计划,而当时更多的是地下私募,没有信托的监管,很难保证产品的安全。

2006-2007年,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行业的第一波潮流出现,包括肖华、江晖、赵军、田荣华、徐大成等重量级人物纷纷“奔私”。

2009年,第二波“公奔私”热潮风起云涌,曾昭雄、孙建冬、许良胜、李文忠、李旭利等公募基金经理,也转投私募。宁波游资出身的徐翔来到上海成立泽熙投资,发行泽熙瑞金1号。

2012年,全国人大通过新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法》,对私募基金做出相关规定,确认了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

2012-2015年,原 “公募一哥”、华夏基金王亚伟离开,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辞职,王茹远、王鹏辉、吕宜振、王卫东等纷纷成立私募,标志着第三波“公奔私”热潮到来。

既然私募也只是一个财富管理机构,那它的清盘是不是和市场的走势有关系?

熊市清盘私募数量与股市的关系

2011年-2012年是典型的熊市,清盘私募数量开始剧增。当年存续的私募产品分别是1452只和1901只,而清盘的私募数占到了总数的26.89%和28.94%。

2016年清盘的私募产品共3513只,而年底存续的私募基金为27015只,清盘比例约为13%。2018年前三季度清盘了4385只私募,而截止3季度,私募基金存续数量为74337只,清盘比例为5.57%。

从绝对数量看,今年私募清盘数量算是一个高位,但从比例来看,却不是很突出。由于监管的放松,阳光私募这几年发展非常快,各路资本都进入私募行业。看2014年-2017年这三年私募发行的数量出现明显的井喷,2015年甚至达到了惊人的17869只。

在2014-2015这样的行情也许还能生存,但碰到2018年这样的行情,估计很多实力不强的私募就要被市场淘汰了,这在每一年的熊市中都会存在。尤其是经历了2015年后的这样一波,但是很多人扛不住2016年的继续回踩,更加不用说要抗住2018年这样的连续深度回调,是需要比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的,而这也是很多小私募比较欠缺的方面。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明星私募下面的一个产品清盘就轻易的判断大盘见底。更何况那只是王亚伟公司下面的一个小产品,在这种行情下清盘,原因还是很多的。有可能是与客户沟通,不看好后市,直接提前清盘;也可能是锁定获利。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私募清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手机码字,分享不易,感谢点赞。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作为任何投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