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军舰上的大炮厉害还是陆军的大炮厉害(吉野号巡洋舰)

更新时间: 2023-04-05 03:05:38

这件事毫无悬念,在大部分情况下,即便是相同的口径,军舰上的舰炮也可以甩陆军火炮几条街。

先来一炮吓唬下大家:

这并不是一个动图在循环播放开一炮的场景,注意甲板上抛出的炮弹壳,就会发现这门海军炮的射速之高了。

海军和空军区别于陆军是先进的军种,其特征就是海军和空军的士兵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已经靠按下按钮来歼灭敌人了。

对比海军开炮,陆军开炮和大清朝的时候区别就不大了。

看上面的动图,这是1903年的克努伯75mm炮。现代士兵的动作和炮的状况是不是都很“传统(古老)”?

海军炮、陆军炮的评价体系其实是不一样的,两者都有各自的侧重点。

我们看到一门155mm的重炮,在口径之外首先就会第一个想到这门炮的重量。

例如很经典的M114 155mm榴弹炮它的重量是5.6吨,只需要11个人就能带着在各种地形上跑起来。

装有更长炮管有更大射程的155mm M1918MII炮则重量达到了13吨。开炮前需要卸掉后轮,移动的时候装上后轮用车拉着跑。

更高级别的M1 155炮,则是带有6个轮子13.8吨的大家伙了。

为啥炮都这么重呢?主要是重炮需要制退。用重量来抵消掉开跑的时候巨大的后坐力。否则就成了这样的东西:

打一炮就要校准一次,并且火炮大部分能量消耗在让炮跳起来上面了,射程也很难保证。于是重就成了炮的一个永恒主题。

但除了要塞炮之外,大部分的陆军炮还是要跟着陆军不断地转移阵地的。这时候重又成了一个让炮兵头疼的问题。

世界上有很重很重的陆军炮,重到,如果想转移炮位,需要修一条铁路。

这东西是真的好,好到了一炮定乾坤,可以只需要一炮就决定一场战斗的胜利。但也的确让人发愁,有那些修铁路的时间,一场战役都可能打完了。所以说这种大炮在战场上并没有机动性。因此目前大多数国家都不研制了。

上面说的就是古斯塔夫火炮,本身重量达到了1350吨,口径800毫米,一枚炮弹的重量为7.1吨,开一炮的时间需要准备45分钟。伺候这门炮需要2500名士兵。其中一大部分是来铺铁路的。

珍贵的开炮视频有两段,大家可以看看体会体会:

所以说大炮的重量是炮兵看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它让火炮更具有威力,也阻碍火炮在战场上移动。

由于船的先天优势,海军炮对于重量并不敏感,炮再重只要不把船弄沉了,依旧是可以拉着满世界跑的。

所以类似于极限的古斯塔夫炮的1350吨,对于舰炮来说就是毛毛雨了。

例如衣阿华级战列舰,它的三联装炮塔重量达到了3320吨,炮塔中的一门炮重量就达到了121吨。

这个重量在陆军炮兵是不可想象的。即便是为了防止敌方舰炮击毁自己的炮塔以及阿华级的炮塔装备了厚达半米的装甲。除去这些额外的结构这门炮的重量也是客观的。

于是虱子多了不愁,再加一些重量也无所谓了。

这门炮就已经借助机械的力量搞成了接近于全自动操作的模式,射速也大为提高,一分钟可以打两发炮弹。

在美军的战列舰上一口气装三个炮塔,他们还计划着建造蒙大拿级战列舰,要弄四个炮塔。

406mm的三联装炮还不是极限,还有460mm的大和级压着美军的衣阿华呢,其实大和也不是终点,日本在二战末期也在搞超大和——舰炮口径510mm。

如果不是二战航空母舰将战列舰“截了个胡”,现在还不知道战列舰会发展出多大口径的火炮的。陆地上800mm炮绝对不是尽头。

当然了,即便是在相同口径下,舰炮也有自己的优势,并不怕重,所以各种buff就可以无限的加到舰炮上。自动装弹机、水冷装置都已经在舰炮上普及了,舰炮就有了更高的效率,也就有了开头吓唬大家的开炮姿势。

火炮究其根本就是在一个时间段内能向目标投射出多少弹药,以目前舰炮的射速来说,陆军火炮完全无法匹敌。

邓世昌、丁汝昌、刘步蟾、林永升、黄建勋等。

1、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原籍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广州市海珠区),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

有《邓世昌传》、《英雄邓世昌》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歌颂其丰功伟绩与英雄壮举,有墓冢、纪念馆等多处可供纪念、瞻仰、凭吊。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

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这就是黄海大战。战中,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

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

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

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

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

2、丁汝昌

丁汝昌(1836—1895年),原名丁先达,字禹亭,号次章,安徽合肥石头镇人。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明朝初年,祖先从凤阳迁居庐江。同治四年(1865年),迁居巢县汪郎中村。早年参加太平军,随队归顺湘军。不久,隶属李鸿章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1879年),李鸿章调入北洋水师。

光绪七年(1881年),统率北洋水师官兵200赶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

未得上峰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仕北洋海军陷入绝境。弹尽粮绝,援军未至,拒绝日军将领伊东祐亨劝降,服食鸦片自尽以谢国人。宣统二年(1910年),平反昭雪。

3、刘步蟾

刘步蟾(1852(清朝咸丰二年)-1895 ) ,字子香,汉族,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清末海军将领、北洋水师右翼总兵。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

1875年被送往英国学习枪炮、水雷等技。回国后,由李鸿章推荐,升游击,会办北洋草房,协助制定海军军制、营规。1882年赴德国购领船舰,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

1894年中日战起,黄海战役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多次击中敌舰。次年,为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

4、林永升

林永升(1853-1894)字钟卿,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参加了中国近代海军学校的第一次远航实习,周历南北洋。后以千总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77年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赴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深造,在英国海军装甲战列舰“马那多”号实习。回国后调入北洋升任守备、都司,曾任“镇中”舰管带,1887年赴英国接收“经远”舰,升任游击管带“经远”舰。

北洋成军后升任左翼左营副将,后迁至总兵。甲午战争中以身殉国,清政府以其在海战中“争先猛进,死事最烈”,照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

5、黄建勋

黄建勋(1852(壬子年)-1894),字菊人,福建永福人(今—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1867年,以文童应船官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

1871年,结束课程后,登“建威”练船实习,巡历南至新加坡、槟榔屿各口岸,北至直隶湾、辽东湾各口岸。

1874年,充任"扬武"快船正教习,又调任“福星”炮舰正教习。次年又调回“扬武”,赴日本及中国各口岸梭巡,以增长阅历,荐保千总。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展开大战,日本海军以游击队四艘战舰攻击北洋水师阵脚的“扬威”、“超勇”二艘弱舰,黄建勋“为人慷慨,尚侠义,性沈毅,出言憨直,不作世俗周旋之态,而在军奋励,往往出人头地”。

在他指挥下,全舰官兵无不誓死作战,但“超勇”毕竟是舰龄十余年的老舰,终究敌不过日本游击队的四艘主力舰,激战中“超勇”舰中弹甚多,特别是一敌弹击穿舱内,引起大火,刹那间“超勇”全舰被黑烟笼罩。

由于“超勇”舰是木质舰身,舱内起火无法施救,不久就右舷倾斜,难以行驶,最终被烈火焚没。黄建勋落水后,“左一”鱼雷艇驶近相救,抛长绳援之,不就而没,时年43岁。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作为任何投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