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是古代中国唯一、世界第四大的对外通商口岸。它覆盖范围约为今天的东至仁济路、西至杉木栏路、南至珠江岸边、北至十三行路的一片地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允许发展对外贸易,指定广州等四个地方为通商口岸。康熙二十五年,粤海关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贸易业务,但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又限定只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从清初开始,凡是外商来华贸易或办理其他事务,都须经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进行,并先由12个商人取得操纵贸易特权,号称“洋行”,随后复加一人,定员为13人,即为世所知的“十三行”。后来行商家数变动不定,少则4,多则20多。十三行实际上是兼有商务和外交双重性质的半官方组织。[2] 起始年代自唐代以来,广州一向是我国最重要的商港之一,而广州十三行,在十七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中叶这一段期间,又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十三行的位置,最初在靖海门(今靖海路)至鸡翼城西便门(今西濠口北面)一带。后来发展到在今天仁济路至十三行路这一片地区。其中天宝行、广利行、怡和行等著名商行,都在太平南路东侧,今天荔湾区的范围之内。关于广州十三行起始的年代问题,没有详细记载的史料。过去的学者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归纳起来,约有以下三种意见:第一种亦是最早提出的意见,就是把康熙五十九年(1720)广州洋货商人组织公行的一年,认为是广东十三行起始建立的年代。英国摩斯、美国亨德等西方学者主张这一说。后来梁嘉彬著《广东十三行考》已指出此说的谬误,认为“是年无非为十三行商始有共同组织(公行)之一年而已”。第二种意见认为广东十三行出现在公行成立之年以后,如日本学者稻叶岩古郎以为在乾隆二十五年以后,十三行逐渐变成了公行的代名词。这一说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第三种意见认为广东洋货行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这是《广东十三行考》的主张:“粤海设关之年(康熙二十四年)可确定已有十三行”。吴晗在介绍《广东十三行考》所写的书评中,基本上同意梁氏的说法。不过,他根据昭涟《啸亭杂录》记吴兴祚的事:“奏通商舶,立十三行”。认为这是吴兴祚始任两广总督到粤海设关之年任内时期的事,因而断定说:“则十三行之立,当为康熙二一至二四年(1682—1685)四年间事。
所谓的特许就是特许经营模式,就是特许经营授权商将其成功的品牌、产品和运作模式传授给特许经营体系中的受许者使用,使受许者获权经营一种早已获畅销的产品或服务。
万达电影(002739.SZ)2019年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万达电影第600家影城在广州开业,公司已拥有开业直营影城656家,5806块银幕。报告期内,公司主导或参与出品并上映的影片共2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