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湾电影过后最后结果怎样呢这个问题真的得到解决了吗(日本海豚湾事件)

更新时间: 2023-03-23 01:43:59

《海豚湾》在2009年获奥斯卡以后的确引起了多方面对日本太地町的关注,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日本声称这是他们的传统,需坚持。

“动物会自杀”,这一观点并不鲜见。

早在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描述了一则关于动物自杀的悲壮故事。一匹种马,在交配时被人为地蒙上了双眼。当时,它根本不知道对象正是自己的母亲。为摆脱俄狄浦斯王的诅咒,这匹马发现真相后便跳崖自杀了。

现今的社交媒体上,也终日充斥着各类动物自杀的奇闻轶事。例如,宠物狗随主人逝世而绝食自杀、猫痛失挚亲而上吊自杀、被圈养取胆汁的黑熊不堪折磨先杀死幼崽,最后自杀等。

残忍的黑熊取胆汁

这些故事,就已够说明了人们对动物自杀的普遍看法了。大众倾向于认为,悲伤、绝望以及无法忍受等强烈情绪,往往是导致动物自杀的原因。

事实上,19世纪的精神病学家William Lauder Lindsay 就率先将动物的自杀归因于抑郁症。而他通过观察动物自杀的案例,并把这种行为描述为“深思熟虑的结果”。

William Lauder Lindsay肖像,图源维基百科

作为证据,他还对蝎子进行了一系列残酷实验,用镜片将一束阳光聚焦到蝎子身上。

当第五次实验时,蝎子就“卷起尾巴,以闪电的速度刺进自己的背部...不到1分钟它的生命就消亡”

随着动物保护主义兴起,这一观点也受到了热烈的追捧。

而许多动物保护组织,也习惯了用“动物自杀”的噱头制造社会热点。他们倾向于将动物情绪拟人化,并呼吁大众保护动物。“正是人类把动物们逼上了自杀之路”,这种煽情的论调也是最容易引起人类愧疚之情的了。

但这些动物真的是在自杀吗?不见得。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动物们确实能产生沮丧、悲伤、抑郁等类似人类的各种情绪。

科学家在研究人类抑郁症时,就经常会用到动物模型。例如上世纪著名的“虐猴”心理学家哈洛,就用“绝望之井”创造了一批批抑郁症猴子。

绝望之井

那是一个漏斗型的小黑屋,而猴子们则常年被倒吊在井内,只能靠底部的食盆取食。刚开始猴子们会不断地顺着峭壁往上爬,但在发现无法逃脱后它们便不再挣扎了。

这口绝望之井能让猴子们陷入精神崩溃,并呈现出类似人类的抑郁症状。而这些猴子,也成了研究人类抑郁症的模型,用于测试各种抑郁药物的效果。人类现在服用的抑郁症药物,都有这些动物模型的一份功劳。

事实上,精神疾病也是导致人类自杀的主要因素。但就算动物和人类都会得精神疾病,甚至都走到了自残这一步,我们仍无法证明动物有意识地自杀。

一只猴子在啃咬自己的四肢自残

19世纪末,著名的社会学家涂尔干就在《自杀论》一书中就界定了自杀行为的含义。

自杀,意味着“个体有意识的选择死亡”。也就是说,不论出于何种动机,自杀者在实施自杀行为的时候,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行为会导致的结果。而涂尔干认为,动物的智力还未发展到能够理解其自杀行为产生的后果,和实施自杀的途径。

动物能感知某一场景的危险,并作出逃生的反应和行为,但它们可能并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

想象“自己将不复存在”的能力,是需要最高级别的认知能力及水平的。如果连死亡意味着什么动物都不知道,又谈何有意识地选择死亡。

此外,在人类社会中的各类精神疾病,也并非导致自杀的唯一原因。科学家在研究人类自杀现象时,除了从生理医学角度入手,还需要关注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针对精神疾病,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人类和动物一样,都会因为患精神疾病而产生一些不正常的行为,但动物并不知道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

马奈的《自杀》,图源:维基百科

例如宠物狗因主人逝世而绝食的轶闻,实际情况可能是它的社会纽带被打破而陷入不安。

因为太过熟悉原主人,它将无法接受其他人给予的食物。而宠物的悲伤情绪,可能也无意识地冲淡了饥饿的感觉,最终迎来死亡。

至于前面提到蝎子自弑实验,后来也有了靠谱的解答。蝎子是变温动物,这也意味着它们无法调节温度,只能随环境而改变温度。当它们的身体被炙烤会迅速脱水,并引起疯狂的痉挛和尾巴的弯曲收缩。这也让人误会它们在用尾刺自杀。

油管上展示的一只蝎子自杀,如果蝎子会说话它可能要骂娘了

当然,有学者认为,过早地断言动物会自杀是傲慢的。但问题最终都会陷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之类的困局。

到现在一个多世纪都过去了,关于“动物自杀”这个问题还是没有新的答案。2005年,精神病学家Antonio Preti就搜寻了大量与动物自杀相关的科学文献。

但他发现在过去40年间,约1000多项研究,都没能提供动物会自杀的证据。相反,他认为这些案件不过是“拟人化的寓言故事”罢了。而我们日常遇到的动物自杀行为,其实也可以用各种解答。

首先,在自然界中本身就存在着一种迷之自我牺牲行为,也叫作利他行为。这种行为本身对个体而言,是存在着极大风险的。

例如,猴群中就存在放哨行为。一些猴子在感知到附近有捕食者靠近时,就会发出警告。然而,这一行为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它自己的位置也会第一时间泄漏给捕食者。

从结果上来看,这一行为无异于自杀,但你能说这只猴子是在自杀吗? 所以说,这种情况下的死亡,仅仅是一种为达成目的,且又无法避免的个人不幸结局。

为什么强调这个不幸结局是个人的?因为研究发现,这种利他行为也是存在着适应性意义的。

还是拿猴子放哨为例子,尽管它最后被猛兽所杀,但它却拯救了整个族群。这时与其他没有利他主义的族群相比,存在利他主义的族群也更有演化意义上的优势。

目前研究发现,无论是猩猩、猴子、海豚、大象等“高智商”动物,还是昆虫、鱼类这种看起来就不太聪明的动物也都具有利他倾向。

工蜂不辞劳苦地抚养蜂后和其后代,也是一种典型“利他主义”

那么,除了利他行为,其他的“寻死现象”又怎么说?在这里,只能挑选部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内容解答了。

旅鼠跳海,已经被写入教科书,成了动物集体自杀的典型例子。

但它们是真的冤。

旅鼠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大约20种小型草食动物的统称。而它们又名天鼠,原因是繁殖能力惊人,让人觉得它们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不过,旅鼠的数量也呈周期性变化,大约每4年旅鼠的数量就会登顶,之后又锐减到一只难寻。

所以传说认为,当旅鼠数量达到巅峰时,它们就会集体迁移,奔赴大海自杀。而谈及旅鼠,人们总是过分浪漫地解读,认为这是一种超脱生命的觉悟。

然而,与其说这是有组织的集体自杀,还不如说是混乱中的死伤事件。

旅鼠和其他动物一样,都会向四周的环境扩散迁移。

如若遇到宽阔的水域,就必须蹚水才能到达对岸。而这也是旅鼠跳海自杀的神话来源。

但跳海自杀是不可能自杀的,因为旅鼠本身就会游泳。只是那些不够身强力壮的倒霉鼠,还没游到对岸就因体力不支而被淹死了。

迪士尼纪录片《白色荒野》

事实上,让这个谣言发扬光大的还是迪士尼工作室。他们不仅把挪威旅鼠跳海自杀的场景做成卡通,甚至还伪造了逼真的纪录片《白色荒野》并拿了奥斯卡。在这之后,旅鼠集体自杀的神话才传遍了全球。

鲸豚类的集体搁浅,就又是另一个动物集体自杀之谜了。古往今来,就有无数鲸鱼搁浅。尽管作为哺乳动物它们可用肺呼吸,但搁浅后的鲸鱼们往往死于自身体重、脱水或被涨潮淹死。

搁浅在图尔斯特岛海滩的鲸鱼 图片来源:ABC News

18年11月24日,新西兰南部的图尔斯特岛就有多达145头领航鲸集体搁浅于海滩。当时一篇标题为《震惊朋友圈的集体自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文章,就以动物自杀为噱头,刷爆了朋友圈。但事实上,这篇文章就夸大了动物的主观意愿。

关于鲸豚类搁浅,科学界提出了多种官方假说。尽管与人类活动脱不了关系,但都没有提及它们是有意识地选择死亡的。

其中最令人信服的,便是“患病的领航者”假说。不少鲸豚类是以群居形式生存的,包括最常搁浅的领航鲸。而一旦鲸群中的领队误判,又或因为身体原因游到了浅水区,其他成员也会紧跟队伍后面。于是,便发生了让人揪心的鲸鱼集体搁浅事件。

海象也会发生集体跳崖事件,猜测原因是海冰范围大规模萎缩,落败者只能往高处爬,极易坠落

再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黑熊自杀事件。黑熊确实会因为被活取胆汁而痛苦不堪。但它之后的一系列行为如杀死幼崽,并扒开自己的伤口,都可以用动物的应激行为来解释。

当时工作人员就用“铁马甲”阻止黑熊触碰伤口,防止感染。然而,铁马甲加身反而让黑雄承受的压力更大了。尽管不懂死亡意味着什么,但它之后会做出什么举动都是可以想象的。

事实上,动物们的这些寻死行为,成因都是各种各样的,难以一锤定音。

也只有真正的了解造成这些死亡的原因,才能更好的推进动物保护工作。

对比之下,一些拎不清的动物保护组织直接把此类事件都归类为自杀,才是真正的傲慢,且好心办了坏事。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作为任何投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