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钱一词来源于上世纪的美国,当时的芝加哥犯罪组织开设大量的洗衣房业务,将非法所得混入正当的生意所得中,使其合法化。
这种“洗钱”方式可以通过很多正规业务来鱼目混珠,而影视行业由于其封建制的生产模式和极为复杂且难以追踪的账目支出而成为“洗钱”的重灾区。
比如我找到一个团队,告诉他们我要投资2000万拍一部电影,但是你们要给我做一亿的账出来。怎么弄呢?
请明星花1500万,签个6000万的阴阳合同
置景花个100万,做个1000万的账,比如搭建一个城楼花了10万,我可以走200万的材料费,反正戏拍完城楼不是拆就是炸,死无对证。
服化道总共花个100万,做1000万的账,早些年不是爆出过某剧组做一件汉服花了10万吗。
还有平常的购买、租赁设备、食宿、保险、工资,账目支出复杂,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各部门拍完戏立马鸟兽散,奔赴下一场,审查难度极大,容易大做文章。
这样做出来的影视剧当然是粗制滥造、低俗下流的啦,但是没关系,投资的人把黑钱洗白了,制作团队也赚到了工资,还带动了配套的服务业。只是苦了那些不小心刷到的观众。
赚投资人的钱先看图
这里的生态就是老板花钱泡明星(道哥:你特么泡妞还真下血本啊),明星赚快钱,制作者赚工资,带动配套服务业,除了观众之外又一个皆大欢喜。
另一种情况就是有钱,也有意愿做好影视的投资人,但是碰上了能力水平一般,但是特别能吹,特别能忽悠的制作团队。
一大堆的数据、图表、PPT跟你谈回报率,说能找到那些大明星、大导演加盟,再搞个项目启动仪式,找几个人五人六的老外来站台,特别能唬人。
等资金打过来,开拍了之后,各种幺蛾子就出现了。
有中途需要不断增加投资的,有拍一半说市场风向变了,必须重拍不然没法赚钱的,有明星中途擦破点皮声称受了重伤不给巨额补偿就罢演的,有后期都做完了说审查不合格不能上映,总之就是千方百计让你追加投资。
可能这些投资人有丰富的财务和法务知识,但是他们不懂影视行业的内幕,他们以往的投资经验放到影视行业里来往往行不通,然后就被坑成了筛子,连裤衩都赔进去了。
可想而知,心思全花在这种歪门邪道上的制作团队能拍出来什么好作品。
投资人的钱全砸进去了,明星、导演、制作团队却一点没少赚。
欺骗性营销欺骗、诱导性营销一般只与电影挂钩
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为营销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而电影受众的年轻化决定了他们看电影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营销对电影票房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拥有“色香味俱全的垃圾”这一美誉的超级大烂片《小时代》为例
凭借乐视影业针对15-25岁的年轻人群体的精准营销而收获了18亿票房,并由此开启了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的时代。
正如乐视副总裁黄紫燕说的:年轻人在哪,《小时代》的宣传就在哪。
15-25岁这一人群本来就属于冲动消费的典型,再加上郭敬明、杨幂的庞大粉丝群喊出了第一声好,那些本来就没有多少鉴赏能力、且从众心理极强的年轻人们也就跟着喊好,继续刺激下一波消费了。
虽然很快就有不同的声音出来质疑,形成了口碑的两极分化,最后发展成为了口水战,上升为公共事件。但乐视影业就势掀起话题营销,将口水战转化为关注度,掀起新一轮观影潮,赚到盆满钵满。
粗制滥造,低俗的影视之所以那么多,肯定是因为有利可图,至少是有一定几率有利可图才会有人前仆后继地做。
上文列举的三种只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实际上还有更多不被大众知悉的盈利方式。
当然了,只是一部分人盈利。
我本人是从事影楼工作10年了,要想开店的话首先要调查市场,1.你所在的是一个小县城人口并不多,7-8万中适合结婚的年轻人有多少?已经有了4-5家影楼了,在算上你的就算平均分的话大概可以分到多少对,你们那里的消费习惯拍一对婚纱照一般都是多少钱?这样就可以大概看到市场有多大了。
2.在小县城开店还是需要一定的人脉的, 3.已经有了4-5家店,你还要了解那几家店的优势缺点,知己知彼才能做的更 好。
4.器材的话,用一般的就可以了,相机,电脑,背景,灯光,婚纱,道具,化妆品等等5万左右(不包括相框相册之类的)
5.员工一定要有2-3个专业的并且对你忠心耿耿的,1个厉害的门市,1个懂市场懂策划的,其他的象摄影师,化妆师你可以找外地的,尤其是摄影师要用外地的。
6.就是门面的地势了,地势很重要。要在县城的主要街道上人流量多的地方。 还有影楼的装修也是很重要的,要想开上档次一点的,门面一定不能少于3间装修也要有气势,这样才能做的起来价格。 要开店的话要做的事情多呢,你要是有经验的做起来会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