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 · 李斯 · 唐人摹刻《峄山刻石》
2、汉 · 曹全碑
3、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
4、隋 · 智永 · 真草千字文
5、唐 · 柳公权 · 玄秘塔碑
6、唐 · 欧阳询 · 九成宫醴泉铭
7、唐 · 颜真卿 · 多宝塔碑
8、唐 · 陆柬之 · 文赋
9、宋 · 米芾 · 叔晦帖
10、元 · 赵孟頫 · 胆巴碑
11、明 · 董其昌 · 乐毅论
再看看“德”字现在的样子,心被压住了,心塞满满啊!什么时候开始“德”字心上有一横的,有网友知道吗?欢迎留言交流!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916年3月17日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全境,建国称帝,定国号“契丹”,定都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 城)。925年克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占渤海国全境,在此建立“东丹国”,并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
931年,契丹 国于漠北地区设立“辖戛斯国王府”,开始正式取代黠戛斯汗国在蒙古高原的统治。936年,后晋皇帝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请 求契丹出兵,后胜,契丹得燕云十六州。 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克后晋都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并占后晋全境,同时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
947年4月,由于 辽国在中原的统治过于残暴,招来了中原百姓的反抗,辽太宗不得不被迫引军北返,并放弃了之前所侵占的后晋的大部分地盘。959年后周 世宗皇帝北伐,辽失宁州(今河北青县)、莫州(今河北鄚州镇)、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三州之地。
1004年,辽国建成镇州、防州、维州三边 防城(皆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西南),并在镇州设立西北路招讨司,负责统辖辽国在西北边疆地区的所有地盘。 1005年辽圣宗耶律隆绪与北宋签定澶渊之盟,宋辽边界确立。
1084年,位于今鄂嫩河及贝加尔湖东南面的萌古部成为辽国的属部,辽正式统 治此地。1114年女真部完颜氏首领完颜阿骨打反叛辽国,十月辽失宁江州(今吉林扶余北伯都纳古城),同月失铁骊部。十一月失咸州(今辽 宁省开原市)、宾州(今黑龙江省宾县)等地。
1115年正月,辽失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五月失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1117年, 辽失泰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显州(今辽宁北镇)等地。1120年4月,辽失上京临潢府。1122年,辽失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 。6月,辽失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奉圣(今河北省涿鹿县)二州。12月,失燕京(今北京市)。1125年,辽天祚帝被俘,辽朝亡。
以上就是辽国这210年来的大概疆域变动。辽国鼎盛时期,疆域东至今库页岛,北至今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至阿尔泰 山,南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带,这时期辽国的实力可谓是非常的强大,其疆域更是“幅员万里”。
这里我就简单的介绍,辽国鼎盛时期的5道12府的所在,至于州县应太多,所以就只列举部分。
上京道主要是用来管理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的契丹本土,相当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内蒙古东部一带。辖一京,二十五县,十一州,十六头下军州 (辽特别设置的一种行政机构,类似于州),九边防城(辽在边界所建的城池)。
1.一京
一京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临潢府辖临潢县、长泰县(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西北)、定霸县( 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西)、保和县(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南)、潞县(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东)、易俗 县(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北)、迁辽县(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东北)、渤海县、兴仁县、宣化县等十县。
2.十一州
十一州即祖州( 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巴林右旗的一部分)、怀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50里)、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索布力嘎)、 泰州、长春州(今以吉林查干湖为中心的嫩江、松花江以西及洮儿河下游一带)、乌州、永州、仪坤州(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东南)、龙 化州(今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降圣州(今赤峰市敖汉旗玛尼罕乡五十家子)、饶州(今内蒙古林西县)等十一州。这十一州辖扶余县(今吉 林省扶余市)、乐康县、慈仁县(今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临河县(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等十五县。
3.十六头下军州
十六头下军州即徽州、成州、懿州(今辽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渭州(今甘肃陇西、定西、漳县、渭源、武山等县地)、壕州(今辽宁 省彰武县)、原州、福州(今辽宁省法库县)、横州(今辽宁省彰武县)、凤州(今吉林省公主岭市毛城子镇城子村)、遂州、丰州(今呼和浩特市 东郊白塔村)、顺州(今辽宁朝阳市)、闾州(今辽宁省阜新市东十家子车站附近)、松山州(今内蒙古赤峰市郊区)、豫州、宁州。
4.九边防城
九边防城即静州(今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北15里乌兰哈达镇)、镇州(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哈达桑)、维州(今蒙古哈达桑附近)、防州(今蒙古国 塔勒—乌兰·巴勒嘎斯)、河董城(今蒙古国东方省乔巴山市西克鲁伦河中游北岸)、静边城、皮被河城(今蒙古国乔巴山县皮被河进入克鲁伦 河河口附近的Kherlen)、招州(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鄂尔浑河上游)、塔懒主城。
中京道主要是用来管理原奚族本土,辖境东至今辽宁锦州市、义县、河北沽源、赤城等县,西至今辽宁医巫闾山、大凌河、河北滦河流域,北至河 北秦皇岛市、北京市密云县、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南至内蒙古敖汉旗、赤峰市。辖一京,一府,六州,三观察州(就是以观察使为长官 的州,低于节度州,高于防御州),十三刺史州。
1.一京
一京即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大定府辖大定县、长兴县、富庶县(今辽宁建平县东)、劝农县、文定县、升平县、归化县 (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老哈河上游黑城子西)、神水县(今辽宁朝阳县西南)、金源县(今辽宁建平县东北喀喇沁乡)等九县。
2.一府
一府即“兴中府”,辖兴中县、营丘县、象雷县、闾山县(今辽宁朝阳县)等4县,安德州、黔州等2州。
3.六州
六州即来州(今辽宁省绥中县北)、成州、宜州、锦州(今辽宁省锦州市)、川州(今辽宁省北票市)、建州(今辽宁省朝阳市部分)等6州。
4.三观察州
三观察州即高州(今辽宁省彰武县)、武安州(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利州(今辽宁喀左县)等三州。
5.十三刺史州
十三刺史州即恩州(今喀喇沁旗西桥)、惠州(今辽宁省建平县)、榆州(今辽宁省彰武县西北90里四堡子乡)、泽州、北安州(今河北承德市西 南滦河镇西南)、潭州(今辽宁省喀左县白塔子镇)、松山州(今河北省平泉县故大宁城西北)、隰州、迁州(今河北秦皇岛市东北山海关)、润 州等十三州。
东京道主要是用来管理原东丹国地区,辖境西起嫩江、医巫闾山,东到海,北达外兴安岭,南及今朝鲜咸镜道。辖一京,一府,十州。
1.一京
一京即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府辖辽阳县(今辽宁省辽阳县)、仙乡县、鹤野县(今辽宁辽阳县西南唐马寨镇)、析木县( 今辽宁海城市东南四十里析木镇)、紫蒙县、兴辽县(今辽宁辽阳县西南)、肃慎县(今黑龙江省宁安西南、镜泊湖北湖头)、归仁县(今辽宁省 昌图县)、顺化县等九县。
2.一府
一府即“黄龙府”(今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黄龙府辖龙州(今朝鲜龙川)、益州、威州、安远州、威州、清州、壅州等7州。
3.十州
十州即开州(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定州(今辽宁省丹东市九连城附近)、保州(今北朝鲜平安北道义州市)、辰州(今辽宁省抚顺市)、卢州、 铁州(今吉林敦化西南)、兴州、汤州(今吉林敦化市西北额穆)、崇州、海州(今辽宁省海城市)等十州。
南京道主要管理今海河、大清河以北,及长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辖一京,九州。
1.一京
一京即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析津府辖析津县、宛平县、昌平县、良乡县、潞县、安次县、永清县、武清县、香河县、玉河县、 漷阴县等十一州。
2.九州
九州即顺州(今辽宁朝阳)、檀州(今北京密云)、涿州(今河北涿州)、易州(今河北易县)、蓟州(今天津蓟州)、景州(今河北景县)、平州(今 河北卢龙县)、滦州(今河北滦州市)、营州(今辽宁朝阳)等九州。
西京道主要管理今山西北部和河北西部、内蒙南部部分地区。辖一京,十四州。
1.一京
一京即西京“大同府”。大同府辖大同县(今山西大同县)、云中县(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天成县(今山西天镇县)、长青县(今山西阳高县 东南二十里大白登镇)、奉义县(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十里)、怀仁县(今山西怀仁市)、怀安县(今河北怀安县)等七县。
2.十四州
十四州即弘州(今河北阳原县)、德州(今山东德州)、丰州(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云内州(今内蒙固阳县、土右旗、土左旗一带)、宁边州 (今山西偏关县)、奉圣州(今河北涿鹿县)、归化州(今河北宣化区)、可汗州(今古崖居)、儒州(今甘肃环县芦家湾乡)、蔚州(今河北蔚县_) 、应州(今山西北部)、东胜州、武州(今山西繁峙县西)、金肃州(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城塔村古城)等十四州。
以上就是辽国疆域大概得所在地。接下来我们再讲金国的。
1114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部落。1115年,完颜阿骨打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建国称帝,国号“大金”。1125年,金灭辽国, 占辽全境。1127年,金灭北宋,次年携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归,并占中原大部分地区。1140年,金国攻下南宋河南、陕西等地,并与南宋 签订绍兴和议,自此宋金边界被确定。
1161年,金失淮南地区。1162年,金失部分淮北地区。 1206年,金失四川。1213年,金失河北、山东大部,仅剩中都、真定(今河北正定)、大名(今河北邯郸)等十一城未失。1219年,金失太原( 今山西太原)。1228年,金大昌大捷,收复不少疆域。1232年,金失99%的疆域,仅剩蔡州。1234年,金国亡。
以上就是金国119年来的大概疆域的变迁。金国鼎盛时疆域东至混同江下游,直抵日本海;北至蒲与路(今黑龙江克东县)以北三千多里的火 鲁火疃谋克(今俄罗斯外兴安岭南博罗达河上游一带),西北至河套地区;西至泰州(今江苏泰州)附近;南至秦岭淮河。
金国的行政区划采用 路、州、县三级管理,当时金将全国划分成五京十九路。五京分别为中都大兴府、上京会宁府、南京开封府、北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和西 京大同府。十九路包括中都、上京、咸平、东京、临潢、西京、南京、河北东、河北西、山东东、山东西、大名府、河东北、河东南、京兆 府、凤翔、鄜廷、庆原、临洮等。这里就简单的介绍下这五京十九路,篇幅有限仅列举部分。
中都路中都路辖大兴府(今北京市西南)、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顺州(今北京顺义县)、涿州(今河北涿州市)等一府四州 。其中大兴府辖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区)、宛平县(原北平宛平县)、漷阴县(今北京通州区南大、小北关和前、后南关之间)、昌平县(今北 京市昌平区)、良乡县(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村西一里)等五县。通州辖潞县(今河北省三河县西南城子村)。蓟州辖平峪县(今北京市平谷县) 。顺州辖温阳(今北京市顺义县)、密云县(今北京市密云区)。涿州辖奉先县(今北京房山区)。
上京路上京路辖北至外兴安岭,西达嫩江流域,南到信州(今吉林省公主岭一带),东到日本海,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辖会宁府(今哈尔 滨市阿城区市区南2公里白城)、蒲峪路(今黑龙江省克东县)、胡里改路(今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鞑靼海峡,西以屯河)、曷懒路(今长白山以 东,吉林图们江流域以南,朝鲜咸镜南道咸兴以北地)、恤品路(今恤品河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东至日本海)、肇州(今黑龙江肇州县)、隆 州、信州等一府,四领节镇(就是节度使),一防御州(就是设有防御使的州)。
咸平路咸平路辖今辽宁省开原以北迄于吉林伊通境。辖咸平府(今辽宁古城开原)、韩州(今内蒙、东北一带)、临津倚、平郭倚、铜山辽同州(今辽 宁辽阳市老城)、新兴辽银州、庆云辽祺州、清安辽肃州等一府,十县。
东京路东京路辖辽阳府(今辽宁辽河下游以东,太子河以南和阜新、彰武、新民等市、县地)、澄州、沈州(今辽宁沈阳)、贵德、盖州(今辽宁省盖 州市)、复州(今辽宁瓦房店市地)、来远等一府,一领节镇,四刺史州,十七县。
西京路西京路辖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德兴府(今河北省怀来、涿鹿、赤城及北京市延庆等地)、丰州、弘州(今河北省阳原县及宣化县西南部地) 、净州(今内蒙古四子王旗)、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抚州、昌州、宣德州(今河北宣化县)、朔州(今山西省北部)、武州(今山西神池 县)、应州等二府,七领节镇,八刺史州,三十九县。
南京路南京路的辖境包括今河南省淮河以北,崤山、熊耳山以东,黄河、延津县、封丘县、原阳县以南。安徽省砀山县,淮河以北、涡河以西。山 东省曹县、武城县、鱼台县、单县。辖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睢州(今河南睢县)、单州 (今山东单县)、陈州(今河南淮阳县)、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息州(今河南息县)、郑州(今河南郑州市)、颍州(今安徽阜阳市)、宿州(今安 徽宿州市)、泗州(今江苏盱眙县西)等。
河北东路河东东路辖境包括今河北省南部与东部,山东省,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局部地方。辖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开德府(今河南省濮阳市)、河 间府(今河北省河间市)、沧州(今河北沧州市)、冀州(今河北冀州区)、博州(今山东省聊城市)、棣州(今山东阳信南)等三符,十一州。
河北西路河北西路辖境河北西南半部分,包括邢台、邯郸、石家庄、保定等部分。辖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唐县、新乐、顺平、望都、曲阳、无极等县地)、信德府(今河北邢台市)、庆源府(今河北省赵县、宁晋、高邑、柏乡、赞皇等县及临城、隆尧县北部地区)、相州(今河南北部安阳市一带和河北省临漳县)、浚州(今河南省浚县、滑县、淇县一带)、怀州(今河南省沁阳市)、卫州(今河南新乡、鹤壁等地)、洺州(今河北永年县广府)、深州(河北省深州市)、磁州(今河北省磁县)等四府,九州,六军,六十五县。
以上就是辽国和金国所处的大概位置,其中辽鼎盛时疆域东至今库页岛,北至今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至阿尔泰山,南至今 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带。金鼎盛时疆域东至混同江下游,直抵日本海;北至蒲与路(今黑龙江克东县)以北三千多里的火 鲁火疃谋克(今俄罗斯外兴安岭南博罗达河上游一带),西北至河套地区;西至泰州(今江苏泰州)附近;南至秦岭淮河。
宋朝大诗人陆游,曾发自内心的感叹:
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老学庵笔记》
这句话虽短,却将宋朝“焚香之风”描写的淋漓尽致,一车驶过,携卷漫天尘土,却尽是熏兰香,恐怕也是宋朝独有的风情。
我想,假如拉开宋朝的文化大幕,那么“焚香文化”在整个宋朝历史的舞台上,绝对占有一席之地。
由于士大夫群体对文艺不遗余力的追求,使得衍生出的雅趣种类非常繁多,而焚香更可算得上是雅趣活动中受众最为广泛,且最为奢靡的佼佼者。
宋代一些文人在进行创作时,必有焚香而伴,若无烟蕴缭绕,则无法刺激写作灵感,比如写出过《墨池记》的大文豪曾巩,就为自己专门建了一座书斋,取名为“凝香斋”。
每次写文,必先焚香,如此才能文思泉涌,后来为了表达对这座书斋与焚香的喜爱,曾巩还专门题了一句诗:
沉烟细细临黄卷,凝在香烟最上头。——《凝香斋》
诚然这些都是文人的雅趣,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追求,那咱们就来说些实际的,依照香料的品级不同,大致可从三个方面来细致的了解焚香文化:
一、焚香作用,目的。首先开宗明义,焚香并非宋代独有,早在周朝时,焚香便是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为“三祀”之一: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大家且看头一句: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其中的“禋”字,正是表示“燃火放烟”之意,有专门负责烟祀的官员,通过燃放香料与烟,来祈求上天降福。
(注:禋(yīn),古代祭天时升烟的一种仪式。)
这可算是带有宗教性质的焚香活动,而再往后,历经千百年发展,焚香慢慢褪去了神秘的外衣,逐渐成为贵族阶层所钟爱的日常事物,如汉代,在服侍贵族穿衣前,婢女要手捧熏香,以此除去衣物或人体上的异味。
《汉官仪》:伯使从至止车门还,女侍史絜被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给使护衣服也。
于此可知,熏香从古到今,历经了从“祭祀”所用,再到“熏香”的转变,那么到了宋朝,又演变出何种作用呢?
答案正是“养神静气”。
北宋著名诗人颜博文,曾经在所著《香史》中,描述过熏香的具体功效:
不徒为熏洁也,五脏惟脾喜香,以养鼻通神,观而去尤疾焉。
这句话的大意为:
熏香不只有洁净体味的作用,还能让五脏六腑感到舒适,养鼻通神,长时间使用,更可祛除一些疾病。
暂且不论是否真能医治疾病,但宋朝时的士大夫们,对熏香还是抱有如上的普遍共识,即,将熏香当做一种对人体有益的行为,对身体健康更是大有好处。
而文人墨客们,自然是将熏香当做静气安神,激发灵感的必备物品。
如陆游,作诗前,就要先焚香,曾有诗云:
独坐闲无事,烧香赋小诗。——《移花遇小雨喜甚为赋二十字》
如此来说,焚香在宋代,属于文人所追求的精致生活的代表物,以及能从侧面展现出,宋时文人们将焚香看作是一种身份认同,表现出同属文人的文化趣味与高雅格调。
(陆游焚香)
对待焚香,并非少数人群的小众爱好,也并非标榜自身的与众不同,相反却是把焚香当成一种非常普遍的日常习惯来看待,对待焚香的态度也极为认真。
除此之外,焚香在宋朝时,也属于一种营造氛围的交际品,假如人们见面交际,或商家接待客人,则也要焚香,以此增添谈话时的愉悦感,使人们能迅速从紧张的气氛中放松下来,如《归田录》中所载:
今人燕集,往往焚香以娱客,不惟相悦然亦有谓也。
这段描写,说的正是聚会时焚香以增添气氛,能使人们迅速放松,可见熏香除了是私人性质的雅趣,也兼具群体社交的广泛作用。
总结来说,从周朝时期的“祭祀用品”,再到秦汉之时的“贵族日用”,直至宋朝时的“文人必备”,焚香历经千年发展,逐渐日常化,平民化,并且被视作一种高雅的情趣与养生之物,而从贵族用品逐渐转移到士大夫群体之中,为宋朝时的文人墨客,增添了几分格调与高雅的同时,也让我们后人从中窥探到当时的社会面貌,以及文人所崇尚的静心之道,当然,这也与儒家所提倡“养德静心”的思想密不可分,整体展现出宋时文人对于精神层面安宁富足的实质追求。
二、香料的品级,价格。自古焚香所用香料,并非中土特产,尤其是宋代以前,最远追溯到汉朝,由于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辉煌的丝绸之路,众多西域特产也开始向中原地区流通,香料便在此列。
《宋书·范晔传附孔熙先传》:甘松、苏合、安息、郁金、 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
说到品级,自然免不了依照产地,作用等客观因素标价一番,而焚香所用香料自古便是稀缺品,价格之昂贵,令寻常百姓望而却步,一度成为奢侈品。
(奇楠沉香)
如最为昂贵的龙涎香,《岭外代答》中专门用一整篇描述过龙涎香的奇异:
人云龙涎有异香,或云龙涎气腥能发众香,皆非也。龙涎于香本无损益,但能聚烟耳。和香而用真龙涎,焚之一铢,翠烟浮空,结而不散,座客可用一翦分烟缕。此其所以然者,蜃气楼台之余烈也。
这段奇异的描述,大概是说龙涎香只需要“焚之一铢”,便能“翠烟浮空,结而不散,蜃气楼台之余烈也。”
(铢,古代重量单位,旧时24铢约等于“一两”。)
由此可见这种顶级香料的奇异,而关于龙涎香,另有一则趣闻,传说当年宋徽宗本人,酷爱焚香,然而当他第一次见到龙涎香,竟不知为何物,更不知如何使用,为此还闹出过一段笑谈。
(宋徽宗)
《铁围山丛谈》:奉宸库者,祖宗之珍藏也。政和四年,太上始自揽权纲,不欲付诸臣下,因踵艺祖故事,检察内诸司。时于奉宸中得龙涎香二,琉璃缶、玻璃母二大篚。…香则多分赐大臣、近侍。其模制甚大而质古,外视不大佳。每以一豆大爇之,辄作异花气,芬郁满座,终日略不歇。于是太上大奇之,命籍被赐者,随数多寡,复收取以归中禁,因号曰“古龙涎”,为贵也。诸大珰争取一饼,可直百缗,金玉穴而以青丝贯之,佩于颈,时于衣领间摩挲以相示。坐此遂作佩香焉。今佩香,盖因古龙涎始也。
这段典故记载虽长,但简单来说,正是:
宋徽宗偶然得到一块龙涎香,结果摸不着头脑,既不知是何物,也不知如何使用,干脆就赏赐给了身边的大臣与近侍,结果回到宫里,宋徽宗突发奇想,掰下来一小块,用香炉焚烧,结果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
当点燃这小块香料后,当即“芬郁满座,终日略不歇”,于是大为震惊的宋徽宗,不顾皇帝面子,当即派人去找之前的大臣近侍,把赏赐出去的龙涎香悉数讨回,随后经过一番查证,得知此物为“古龙涎”,徽宗大悦,将其视为香中贵品。
从“可直百缗”,便可大致推测出文中所述龙涎香的价格,在宋朝,一緡相当于一两白银,而百緡虽然并未说是具体多少緡,但古人叙述某种数量时,通常会用“三,百,千”此类较为模糊的方法,所以姑且认为此处的“百緡”应最少在“五百緡”之上,即五百两白银,而在宋朝时,二百两白银,足以买一座江南地区的豪华园林,可想而知香料价格之不菲。
另在宋代名书《香谱》中,作者洪芻(chú)更是直言:
每两与金等,舟人得知则巨富矣。
而比较次等的香料,如“白笃耨香”这类产自于东南亚(柬埔寨)的名贵香料,更是“每两值钱二十万”。
(笃耨)
《高斋漫录》宋·曾慥 :薛昂,言:白笃耨初行於都下,每两值钱二十万。 蔡京一日宴执政,以盒盛二三两许,令侍妪捧炉巡执政坐,取焚之。
顶级香料之昂贵天价,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以上所述是顶级香料中的“龙涎香”,除此之外,宋人焚香的常用香料,还是集中在“甘松,苏合、安息、丁香、沉香、檀香、麝香”等,依据产地,品级等客观因素,价格自然也是从高至低,大相径庭。
但总的来说,当时的士大夫群体,尤其是读书人经过科举步入仕途以后,经济实力也随之提高,所以还是有能力消费,因此在宋朝的社会活动中,文人士大夫追逐名贵香品俨然成风,为求一香而不惜散尽千金者,更比比皆是,也为坊间百姓所津津乐道。
(因所涉及种类繁多,形式繁多,科目繁多,均达百种,在此便不再赘述,对香料种类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明代学者周嘉冑所著香料百科《香乘》,一阅便知。)
三、焚香志趣活动,在宋朝时所代表的精神意义。我在上文中提到,焚香与儒家所提倡“养德静心”的思想密不可分,这属于一种“将思想化作实际形式”的追求。
因为宋朝文人热衷于静谧的创作环境,所以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逐渐思考出人与自然的深刻关系。
通俗来说,儒家提倡的“养德静心”,是一种内在思想,而这种思想催生了宋代文人在生活中的种种雅趣追求,这些追求或许是焚香,或许是下棋,或许是书法,但凡能修身养性的爱好,都能被当做是一种为了达到养德静心的目的,从而采取的方法。
比如古人下棋,在静谧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思考棋局的变化,就能达到“养德静心”的目的,从而提高自身的内在涵养。
这正是一种“将思想转变为实际”的形式。
反过来说则是,宋人认为,通过焚香这一具有高雅性质的行为,可达到“养德静心”的目的,从而能够在创作中更好的与自然相接触,产生灵感,体验到一种纯真的创作心态,激发内心深处更多的创作热情。
从这个角度来说,焚香在士大夫群体中,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原有的世俗之意,而变成了一种可连接人与自然的媒介,文人在创作中,经过焚香的安宁作用,与自然融为一体,静心养气的同时,产生深刻的思考,从而将这种思考付诸于作品,所以焚香才会逐步受到文人墨客的钟爱,其背后所代表的精神追求以及深层次的含义,受到宋朝时的文人们广泛认可,并通过大量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所体现。
如陆游曾在诗作《义方训》中直言:
空庭一炷,上达神明。
他认为在书斋中焚一炷香,可与上苍进行对话,虽然这本身带有封建社会下的迷信色彩,但结合当时的社会整体认知来看,这是陆游所认为的能与天地万物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而这种思想的本质,实际上就是陆游经过焚香后所产生的思考,更符合古代社会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大文豪苏辙在对“人与天地的关系,以及要形成关系需要媒介”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便曾直言:
今诚忘物我之异,使此身与天地相通,如五行之气中外流注不竭。——《龙川略志》
(苏辙)
总结来说,宋朝时的焚香文化,虽看似有些曲高和寡,是文人,尤其是“有钱文人”的精神玩物,但结合当时整体崇尚文学的氛围来看,也是一种基于文人群体而产生的思想认同。
有了焚香文化,文人便能“以香会友,以香为诗,以香为趣”,并且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恰恰是宋时文人最高层次精神追求的体现,而自周朝时一脉相承的焚香文化,更展现出中华文明千年来的源远流长,乃至传续至今,仍作为一种文化留存于世。
而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正是由类似于“焚香”等自成一体的种种文化,逐渐汇聚成一座雄伟的文化山峰,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元素,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熠熠生辉,永垂不朽。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您发现更大的世界~
——————
参考文献:
《老学庵笔记》: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凝香斋》:沉烟细细临黄卷,凝在香烟最上头。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汉官仪》:伯使从至止车门还,女侍史絜被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给使护衣服也。
《香史》:不徒为熏洁也,五脏惟脾喜香,以养鼻通神,观而去尤疾焉。
《移花遇小雨喜甚为赋二十字》:独坐闲无事,烧香赋小诗。
《归田录》:今人燕集,往往焚香以娱客,不惟相悦然亦有谓也。
《宋书·范晔传附孔熙先传》:甘松、苏合、安息、郁金、 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
《岭外代答》:人云龙涎有异香,或云龙涎气腥能发众香,皆非也。龙涎于香本无损益,但能聚烟耳。和香而用真龙涎,焚之一铢,翠烟浮空,结而不散,座客可用一翦分烟缕。此其所以然者,蜃气楼台之余烈也。
《铁围山丛谈》:奉宸库者,祖宗之珍藏也。政和四年,太上始自揽权纲,不欲付诸臣下,因踵艺祖故事,检察内诸司。时于奉宸中得龙涎香二,琉璃缶、玻璃母二大篚。…香则多分赐大臣、近侍。其模制甚大而质古,外视不大佳。每以一豆大爇之,辄作异花气,芬郁满座,终日略不歇。于是太上大奇之,命籍被赐者,随数多寡,复收取以归中禁,因号曰“古龙涎”,为贵也。诸大珰争取一饼,可直百缗,金玉穴而以青丝贯之,佩于颈,时于衣领间摩挲以相示。坐此遂作佩香焉。今佩香,盖因古龙涎始也。
《香谱》:每两与金等,舟人得知则巨富矣。
《高斋漫录》宋·曾慥 :薛昂 言:白笃耨初行於都下,每两值钱二十万。 蔡京一日宴执政,以盒盛二三两许,令侍妪捧炉巡执政坐,取焚之。
《义方训》:空庭一炷,上达神明。
《龙川略志》:今诚忘物我之异,使此身与天地相通,如五行之气中外流注不竭。
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词有很多,我推荐的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这首七言绝句流传极广,也很早就入选了小学课本。下面是我欣赏这首诗的原因。
《小池》原诗如下: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诗中有画”。众所周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东坡对唐朝大诗人王维的评价,为后世所公认。后世也不乏这样的诗人和作品,因为诗和画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南宋的杨万里就是这其中的极有分量的一位。《小池》又是杨万里“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泉眼”“细流”“树荫”“小荷”“蜻蜓”,画面感极强,如在眼前。与王维的诗不同的是,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都是大画面,是雄壮广阔之美,而杨万里这首诗是小画面,是清新细腻之美。
这首诗饱含感情。“惜”字写出了泉水的可爱;“爱”字写出了树阴的可爱;“才”字写出了小荷的可爱;“早”字写出了蜻蜓的可爱。这些字用拟人的手法,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充满情趣的画面。这样清新的语言,也为我们带来了一片清凉。
总之,这首诗,诗中有画、语言清新、细节捕捉到位,表现出作者的非同一般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充分体现了杨万里“诚斋体”的特点。所以我喜欢这首诗。
欢迎关注梅鹤读书,欢迎讨论留言,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苏东坡的诗豪放如人、为人更让人爱戴敬仰!苏轼在杭州、在海南都办过很多好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豪放的诗句少时就已铭记在心里,并成为终身难忘的东西。其诗句的气势滂溥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乱石惊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能写出这样豪迈而隽永诗句之人,想必一定也是具有真性情的,感性之人。
事实也证明,不单单是豪放;进退自如、处变不惊这些词,也是对苏轼人生的最好、最精确的写照。气宇轩昂的为人,不卑躬屈漆、也不阴奉阳违,为人处世就如同他的诗句一般豪气、爽真,直抒胸臆、并气贯长虹的一气呵成。他的这种性格与其文学天赋注定要成就他的那些不朽旷世诗作,但也注定让他的人生充满坎坷。也正是他这种豪迈的性格,不管他在任上,还是被罢免甚至是被发配,所去之地现如今都成了被后世人称道、并引以自豪之处,这些自豪仅仅因为他的脚步曾经踏上过那片土地。一路收集粉丝、流芳千古、魅力永远不减。
苏轼在杭州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末总相宜”
这是苏轼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苏东坡与杭州可谓有着不解之缘,由于他的性格,还有他的才学太遭人嫉恨、导致他一生跌宕起伏,屡次犯险。在他为官的人生经历里,曾四次被贬,这四次里就有两次被贬到杭州做官,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就是苏轼初次到杭州,看到西湖绮丽的景致时写下的诗句。
也许是西湖的秀美风光太让苏轼沉醉,他还想让它变得更美、更好、更迷人,成为真正的人间天堂。于是在他离开杭州十五年、第二次再被任命为杭州的知州时,他又去看西湖,但他再次看到的西湖却是淤泥堆积、杂草丛生,一片衰败,往日的秀美已不在!于是他向朝廷上表要治理西湖,在得到来自朝廷的默许后,他便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对西湖的改造上。想用自己的手亲自”描绘”出西湖天堂般的美景。
他用朝廷给的一百道度牒变换做银两,资金不足时甚至还会自己出资,在当时志同道合的杭州知州的大力帮助下,组织人力物力,甚至还亲力亲为的加入到下糊挖泥清塘的队伍,清理湖里的淤泥、祛除杂草。最后还用从湖里挖出的淤泥在湖边建起了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道。这条美丽的大堤建好后,杭州人为纪念他便称这大堤为苏公堤、苏堤。
不但如此在清理完水面以后,苏东坡还继续组织人力在湖中搭建起三塔作为淤泥预警标记之用,这三塔建筑上也真可谓是独具匠心,他们屹立在湖中不但能发挥它预警的职责,还达到了“三潭印月”的美妙奇观。
统览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在杭州做官的人成百上千?可能被杭州人牢牢记住、深深爱戴和敬仰的人却屈指可数,在这屈指可数的人里苏轼可谓是最让人难忘的一个。苏堤、三潭印月,和他那脍炙人口的赞美西湖的诗词一直被后人称颂称奇,另人流连忘返。
除了西湖、三潭印月、苏堤,杭州人还把位于西湖边上的最繁华的街道称作“学士路”来纪念苏东坡。因为学识渊博的苏东坡,走到哪里就会把自己的才学散播到哪里,为感谢他给杭州人民带来了文化食粮,杭州人民就想用这种方式来永远记住他。
“学士路”这一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苏东坡本身曾被任命过为翰林大学士,所以人们为这路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只为表达对他的爱戴与敬仰。也正因为如此,就连“东坡肉”现在也成了杭帮菜里的一道呱呱叫的美味佳肴。
苏轼在海南
若说苏东坡到杭州只是被贬职,但还是官、还有权的话,那他被流放到海南可就不是贬职了,那是戴罪之身就差杀头被灭九族的有罪之人。被流放到海南时的苏东坡可谓是处于人生的最低谷,不用说前途未卜,就是吃、喝、住这些人类生存必备之物,对他来说都变成了难题,更不用说吃鱼、吃肉。用居无定所来定义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时的情形,一点都不过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里,性情豪放的苏轼把乐天派的人生观,演绎到淋漓尽致的程度。
死囚一般被流放到海南之后,没吃、没喝、没住处也没亲朋好友,但他并没有颓废。海南八荒之地没医亦少药,那里人们病了只知道杀牛祷告神灵保佑,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苏东坡就自己钻研药理病学,自己动手去采药,来医治那里得病的人,因为荒蛮那里的人还没发现种植农作物的益处,这一切让苏东坡心急,于是他就写了一首劝农诗,来鼓励百姓兴办农业。
苏东坡是被流放到海南的“罪臣”,但他的才学、他的名望并不影响当地百姓对他的爱戴。他兴办的学堂不但当地人喜欢,很多外地人也会慕名寻他而来,到这八荒之地只为跟他学习。因为这些苏轼愣把个八荒之地变成了书声琅琅的大学堂。而且还栽培出许多当地有才华的年轻人,让这个从来都没出过文人进士的地方,在他来了之后就连连出了好多位进士。
苏东坡平易近人,他爱百姓,百姓也爱戴他,他缺衣少粮、缺肉少盐时,老百姓会记住,会主动支助他,正是这种和善的人际关系,让苏轼愿把海南的儋州认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海南儋州的百姓也更加爱戴他,他讲学的学堂被人们叫做“五公祠”“载酒堂”,他打出的井、种过的田、走过的路都分别被当地人唤做东坡路、东坡桥、东坡井、东坡田等等,总之在那块土地上,凡是留有他印记的地方,人们都要一一以他名字命名,并很好的保留下来,只为用来作为对他的纪念。
曾经也有人问过苏轼“海南风土,情如何”?苏轼答:“风土极善,人情不恶”
#原创诗文图片##头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