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人才市场上的招聘。有一位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来到人才市场求职,他拿着简历,信心满满,因为他在大学四年的表现优秀,每年都有奖学金,当他来到一个单位面前递上简历时,人家只是看了眼封面的学校名字,就退了回来,他很不理解,于是就问对方,“我自己觉得很适合这份工作,你们为什么不看下我的简历呢?”,结果对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们只招收双一流大学毕业生”,这位毕业生显得有些激动了,“这不公平啊,你们凭什么就只招收双一流啊!” 对方头也没抬“这是我们公司规定!” 可能这个大学生遇到的人事还有点礼貌,有些单位就没这么好脾气了,直接让你站一边去,你再有火气也无济于事。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双一流,指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一流学科,在国内这样的大学占比不到5%, 人数不到全部大学生的8%,所以双一流出来的大学生优秀人才比例肯定是最多的, 作为一家公司,他们考虑是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来争取到最优秀的人力资源,所以喜欢录用一流大学毕业生无可厚非。
从整体来看,非“双一流”高校和“双一流”在各项指标上都有较大差距。每年公布各个大学排名,其实就是对各个高校的划分,所以不同大学出来的学生也很难被同等对待。
高校撕培养人才的地方,如果就业时同等对待,那对于那些一流大学的优秀学生是不是不公平呢?他们当年高考的时候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心血,才考入了双一流,但在毕业找工作却呀和普通高校出来的学生同等对待这明显就是不公平,如果这样,谁还会去努力学习呢,随便考个大学就好了。
所以,其实所谓的公平应该是环境的公平,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好的差的都在一个班里竞争,过了中考那就分流了,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然后普通的普通高中公平竞争,重点的在重点高中公平竞争。并不是社会偏爱一流学校的学生,而是每个人的实力摆在那里,人家为什么不选强的呢?
烘焙这玩意入门容易,做好也比较难,你用爱好去和专业比,估计也是大概率失败。如果想做,建议要去系统学习,另外开好店之后要做到至少有半年的备用资金。
下面发一个我县烘焙工作室逆袭的故事
我们县的烘焙市场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啦,有一家30年的老店,已经做到整体厨房啦,供应三家店。另外还有一些几十年的低档店,还有几个江西那边的店,还有几个省内出名的加盟店,市场已经饱和了。之后陆陆续续开了你家高档店,无一例外都倒闭了。直到这一家出现。
这一家的模式是这样子的,首先老板非常懂烘焙,一开始就定位私房模式,在闹市区的偏僻位置租了一个门店,通过微信的方式宣传,当然现在可以通过抖音,店内装饰很上档次,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虽然房租便宜,但是装修比较费钱,有一些卡座,可以喝下午茶。出的产品不多,但都是精品,以小点心,小蛋糕,生日蛋糕为主,价位要高于主流店三分之一。但是东西特别好,也没有请很多人,可能是合伙机制,老板自己做,请了服务员也可能是合伙人,反正除了一天100房租100水电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开销,因为走高端路线,所以利润很客观,很快就做到高端第一啦。我们随便去买一次都是大几十块钱,也就几盒小点心,一个特别小的蛋糕。下午晚上时候有一些年轻人在店里吃个小蛋糕喝点果汁什么的,我估计一天一万收入没问题。。
这家店风光了好几年。但是最近我们去的少了,不是他不够好,而是对手更优秀啦
后来,新开了一家连锁店。在几个黄金区域都开店,定位和他家一样,但是人家是加盟的,总部统一配送,虽然定位定价差不多,但是人家有服务有活动,而且更方便。。然后就是我们很快就转投这家店啦
不过现在我们这里桃李面包开始大量投放超市便利店,这对她们又是冲击。蛋糕利润再高,销量还是没有面包多,因为面包是刚需,便利店一个面包一盒热牛奶十块钱,和它们差不多,但是方便,不用早起给孩子准备啦,买上边吃边走,到学校吃完了,很方便,不用准备早餐啦,还没有浪费。这也是一个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