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我就嫁了两兄弟家的老大,而且还是俗称的“凤凰男”的那种。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吧。
我, 农村长大,家里幺女,上有哥哥,兄妹感情很好,家庭条件在农村还算不错。我老公,农村长子、上有一姐小有一弟,弟弟比姐姐小9岁,比哥哥小6岁,由于公公年轻时就沉迷于打牌,家庭条件一言难尽。
共同点就是,我们都来自农村,都靠读书走出了农村,在大城市有着体面的工作,还算不错的收入。不同点就是:我哥哥也读书走出了农村,哥哥嫂子都是文化人,通情达理,经济条件也不错;父母有着养老保险,父亲时不时做点小生意。父系家族这边,十几个堂兄弟,大部分都当着小包工头,经济条件不错。在老家,我家是个人财两旺的大家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懂的,这样的家族在农村办事是很方便的。
我老公方面,家族里七八个堂兄弟,只有他读了书,有着稳定的工作。其他人也是打牌、游手好闲的主。因为公公的不作为,能干的姐姐初中就因为没钱辍学,外出打工,所幸嫁得不错,公婆家境不错,对她很好。小叔子因为年幼,颇受父母兄姐的溺爱,初中毕业后也辍学了,因为不想读了。外出学任何一门技术,公婆要么觉得那活干起来脏,要么觉得活干起来累。于是,小叔子一度到了而立之年,仍无一技傍身,打工又嫌弃辛苦。关键是,年纪轻轻就结婚生子,生活经常靠哥哥姐姐接济。
妯娌的文化水平比小叔子高,当年看上了小叔子,一方面是看中了他长得不错,另一方面是看中了他的哥哥姐姐过得不错。因为在以前的农村,哥哥姐姐负责赡养父母、照顾接济弟弟,都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嫁入这样的家庭,就意味着责任很轻、负担很轻,所以一度成了很多女性择偶的首选家庭。
但是,妯娌的心里总是有着一种不平,觉得弟弟在各方面配不上自己。公公呢,又是一个闲人,护短还不会说话,又仗着不需要小的养老,说话就噎人,于是,住在一起,那简直了,场面可想而知。
我当初就瞎了眼,一脚踏进了这种家庭。哈哈,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当初真的是愚蠢,换如今的这个心境,绝对不可能结婚。
但是,人年轻嘛,就是这样,总是不管不顾。结婚了,一穷二白的两个人借钱买房、装修;又意外怀上了大宝,经济条件真是非常艰苦。我老公大学一毕业,公婆就不干活了,带着小儿子投奔了大儿子。婚前,婆婆拿着他的工资卡,小叔子拿着医保卡,因为小叔子先结婚,有了小孩子易生病,买药看病全靠这张医保卡。婚后,婆婆把工资卡给我,上面只有当月的工资。医保卡拿回来后,公公在我面前说,小侄女生病了,买一盒药多少钱,好贵啊。当时,觉得有点好笑:以前刷医保卡的钱,不心疼。
我把婚前的存款拿出来,装修房子;生孩子的时候,向哥哥借了点钱(后面报了医保,就还了)。就这种情况下,公公还来闹,要求必须给他多少钱打牌。
因为自己不懂,又没钱找装修公司,娘家的堂哥在同省的地州包工,帮忙找了各种靠谱的工人,工地一闲就跑来帮我们盯现场。我们夫妻俩自己买各种材料,盯装修,偶尔忙不及,让公公去盯一下,他都不乐意,要忙着去打牌。装修的时候,借住老公单位的两套房子,一套给公婆和小叔子住,一套我们自己住。两套房子挨着,公婆每天早早地吃完饭,收拾干净散步;我们看完材料回来,无论多晚,都得自己做饭,有时候也觉得好笑。那时候,我怀着身孕,到装修的后期,我的肚子已经很大了,依旧如此,自己回来做饭。我娘家的嫂子都看不下去了,打电话让我回娘家去,让自己的爸妈好好养着。
反正生活就是一地鸡毛,生活有多拮据,我大学毕业后,自己挣钱了,就穿着七八百块一件的衣服,上千块的鞋子。而婚后,因为怀孕发胖,产后的我一度没有衣服穿出门。
如今回想起来,都不知道自己当初是怎么熬过来的。至于妯娌之间的关系,刚开始,一方面因为公婆的不会做人和说话,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嫁进来后,影响了妯娌的利益,和妯娌之间有过一些心结,但是从没有当面起过冲突,基本上就是少来往少。至于老公兄弟之间,没有受任何影响,该照顾弟弟的依旧要照顾,毕竟是亲兄弟,我也不干涉。
如今,年岁大了,也释然了,和妯娌之间倒也相互了解了。偶尔也一起吐槽公婆,哈哈。因为我们俩的哥哥都在外省,所以她有什么事,都会找我商量。小叔子做得 很过火的事,我也会帮忙说的。
如今的小叔子,经过多年的悠悠荡荡,也做了一门适合自己的生意,收入还不错,比我们拿工资的还好一点。姑姐家的学霸儿子,毕业于名校,就职于国内某著名的标杆企业,收入相当不错。我们自己,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有车有房、儿女双全,有能力给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尽管不是多富裕,但相比于从前,总是好了很多。
那些说公婆不带娃的,我家的俩娃,都是我自己带的,我妈有时来帮帮我。妯娌家的俩娃,都是公婆一手带大的。我们赡养公婆,公婆没给我家的孩子买过任何东西;给妯娌家的孩子各种买,当然都是很便宜的。我爸教导我:老人就是这样,他们总会尽力去扶持弱一点的孩子,不要计较,不要比较。做人凭自己的心意,善待自家的老人,会有福报的。
兄弟俩在老家合建了一幢三层楼的连体小楼,现在给公婆养老,以后给自己养老。至于公婆依旧不会说话,我也懒得计较;和妯娌之间,关系倒是亲密了很多,遇到事情,也会有商量。
所以,不要说嫁进两个兄弟的家,就会如何如何。过不过得好,其实在于自己的心境。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物资基础。之所以针针计较,一是因为穷,二是心眼小。
三兄弟喝酒喝死两个
隔壁村有户姓朱的人家,其祖上是做蒸酒打豆腐的,据说朱家最兴旺的时候,其酒水、豆腐几乎占据着大半个县的市场。朱家在民国末年开始衰败,到了老朱这一辈,就只剩下了老朱这根独苗,所以打豆腐生意就拉下了,只留了蒸酒这个营生。
老朱继承了朱家祖上蒸酒的独门绝技,同样质量的粮食,在老朱手里就能蒸出比别人多2成的酒水来,而且酒味更浓,口感更好。所以,老朱家的酒,远近闻名,常常是供不应求,老朱家也因此过得比较殷实。
老朱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朱子青,二儿子朱子平,三儿子朱子成。或许是由于基因的缘故也或许是从小就与酒水打交道的原因吧,老朱的三个儿子都能喝酒,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据说大儿子朱子青长到十岁就能跟大人一起推杯换盏了,二儿子朱子平更厉害,五岁就能上桌划拳行酒令样样精通。最厉害的要算三儿子朱子成,普通的米酒在他眼里那就是茶。
老朱过世后,三个儿仍然干着蒸酒的营生,只是分开单干了。
刚一开始,三人都打着老朱的旗号,三兄弟的生意也还差不多。但后来因为二儿子朱子平为人老实,做生意从不偷奸耍滑,依旧按照祖上传下来的土方子做,自己生产酒药(发酵用的一种草药),选料用料都很讲究,而且一辈子只做米酒,酒的质量有保证,回头客越做越多。老大和老三相对聪明些,思想开放,能够与时俱进,对新事物敢于尝试。为了增加出酒量,他们都从外地学了新的酿酒术回来,用糖化酶和一些添加剂酿酒,相对于以前的土法酿酒,用糖化酶和添加剂酿酒成本低要低一倍多,而且酿出来的酒味道可以随便调,想要大曲出大曲,想要茅台就茅台。
老大和老三的酒生意因为品种多,适合各种人的胃口,所以生意越做越大。为了能够让客人相信他们的酒都是用粮食做出来的,两人自己也喝自己酿出来的酒,喝着喝着就习惯了,之前自己喝的酒都是用土法蒸出来的粮食酒,后来也就不特意给自己蒸酒了,自己卖什么酒就喝什么酒。但他们自己弄出来的啤酒是从来都不喝的,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弄出来的啤酒时间放久了就会长青苔。
老大活到50多岁的时候,感觉身体不行,就到医院去检查,发现自己患有酒精肝,没过几年,就转化成肝癌走了。
老三更恐怖。一天到晚提着个酒壶,50°的白酒当茶喝。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有天下午在他一个朋友那里玩,还说着要买些什么菜去找谁喝酒去,结果晚上喝酒喝着喝着就睡着了,从此再也没有醒过来。当时怀疑是他老婆谋杀,结果法医一查死因:酒精中毒。
朱家三兄弟喝酒喝走了两个,老二还好,每天喝点自己蒸出来的米酒。有人问他,老大和老三都喝酒喝死了,你怎么还喝酒啊?老二说:自作孽不可活,用工业酒精兑水当酒卖,不喝死人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