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老板打招呼的时候(书吧式儿童托管加盟)

更新时间: 2023-03-23 01:46:13

这个具体什么反应,要看你辞职时的是什么心态。

假如你本来就很讨厌老板,讨厌公司逃离而去;

这个时候无论老板说什么,也无论他说的对还是错,可能都会被理解成说教,让人心里不爽。

小李从有辞职念头到辞职整整酝酿了一年多的时间,他实在看不惯经理的做法,什么能力都没有,有问题问他一问三不知;不问他吧,工作中他还时不时来瞎指挥一通,刷存在感。但一出了事情,跑得比兔子还快,小李和车间的员工都很鄙弃这个经理。

但是没有办法,公司给的待遇还不错,小李一直忍着。今年姐夫给介绍了新的工作,条件和待遇都比这里好一些,小李一刻都不相等,马上就提交了辞职报告,办了相关手续。

离开的那一刻,遇到了经理,他叽叽歪歪,说年轻人干得好好的怎么想着辞职啊?又说了一大堆话,话里话外都是年轻人不知道珍惜,以为外面很容易混,想得太简单了。

小李原本就很反感经理,这下更是毛了,他抱起自己的东西冷冷地说:“不劳你费心,我在哪里混都有碗吃,不像你,啥都不会,还装模作样,瞎指挥。”

感谢过往经历;

职场如登山,我们在上面不断攀爬,每家公司就是在这路途中遇到一路前行的合作伙伴。

你在给公司创造价值的同时,公司也给你回馈。这些回馈除了收入外,还有成长,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而辞职是为了爬上更高的山峰,有更好的发展。

但无论如何,正是因为过往公司给你提供了你成长的机会。

只是有些人把握的好,让自己成长的更好;有些人成长一般;还有些被不好的影响,反而退步了些。

不管哪一种,我觉得这都是经历,感谢给予。

这个时候,领导在临别之余还能说教几句,其实值得珍惜。毕竟他大可以一言不发,因为以后你跟他没什么关系了。

当然,这里说多了,也有说教之嫌,毕竟没经历过你的经历,不能完全理解你内心的感受。

想说的是:伤害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待事情的应对和态度。

其次,有怨气,有委屈平时该爆发就爆发,让领导觉得你不是好欺负的。

但如果平时都没有爆发,辞职时爆发也没什么用;还会留下小气,抱怨等负面印象。

第三,圈子真的真的真的很小,说不定哪天你们又遇上了,或者说你想去的公司有彼此认识的人。所以,给自己多留条路。

ps: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我是明媚,与你分享职场心得体会,创业故事,一起向上生长。欢迎关注,你的关注是我分享的最大动力。

中国近代史的范围是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前后大约110年。从历史学科来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以1840-1949年这110年的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如果说到入门的话,一定是各初高中学生的历史课本,要看的话更推荐大家看高中的

下面我要说的是一些深入的书籍

1、天朝的崩溃

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

这本书一直都是我心中的建国后史书第一名。

原文摘录:

(1)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最终结论是,为使忠臣得志,奸臣不生,就必须加强中国的纲纪伦常,强化中国的传统。也就是说,鸦片战争所暴露出来的,不是“天朝”的弊陋,不是中华的落伍;反而是证明了中国的圣贤经典、天朝制度的正确性,坏就坏在一部分“奸臣”并没有照此办理。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道德的批判最是无情。而批判一旦升至道德的层面,事情的细节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至于细节之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教训更是成了毫无用处的废物。

(2)这里有必要分清两个问题:一是对侵略者应不应抵抗;二是若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是否仍应抵抗。前者是道德层面的,结论是肯定的,没有疑义。后者是政治层面的,结论不能从前者引申而来。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区别正在于此(我拟在第八章中作专门讨论)。既然正义的反抗并不能取胜,那么,避免无谓的牺牲也是可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伊里布的消极避战不应当视作错误。

2、历史三调

与其说是历史书不如说是对历史学的研究。同样的一段,在不同人的笔下会显示出完全不同的风貌。史实的,还是个体体验的,抑或是神化的。从这个意义上,真是选了个好案例。作者自己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隐于三调之后,或者根本没必要追究,重要的是,不同的文本所折射出的观念与态度。

原文摘录:

(1)关于假装有神附体的义和团,刘孟扬记载说,1900年6月天津盛传关帝在为义和团助战,于是就有许多义和团自称关帝附了体:“有大觉庵地方拳匪某甲,与某处拳匪某乙,因此争执,各不相下。甲谓乙曰,汝系冒充关公;乙谓甲曰,汝系冒充关公。相争不能决,乃求断于某匪首,某匪首曰,吾乃是真关公附体,汝等狼崽子,胆敢冒名欺人,该杀!乃挥刀作斩首状,甲乙乃不复辩。”

(2)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预料不到、也无从把握事态的未来走向,这可从三个层面来看:从最直接的意义上讲,是他们的个人命运;从宽泛的意义上讲,是他们正在参与的历史事件的结局;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是仍在不断发展的能够不断重新确定以前发生之事的意义的未来事态 。

3、戊戌变法事考

重大史实的精心考证与重要场景的细密描述: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中下层官员与民众对变法的建策;张之洞调京主持朝政与机会错失;光绪皇帝的对外观念;日本政府的观察与反应。旧说的认知、补证与修正,新说的展开、论证与建立,作者集五年半的全部精力于此。

4、李鸿章与北洋舰队

本书中,作者谨严客观、整体深入,一一论列北洋海军的装备、人员培训,大沽、旅顺口和威海卫基地的布置,海军章程的制定,海军衙门的机构设置、俸饷和奖惩制度,海军的训练和各项特别活动,经费收支及与颐和园工程的关系,中日甲午之战以及福建舰队与江苏舰队的发展等,使我们对于中国近代海军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细节有了更为翔实的了解。

原文摘录:

(1)在这次出巡之时,唯一美中不足,而又为人所诟病的,便是内监李莲英居然也在醇亲王的随行人员名单之中。实际上,李莲英的公开出现,在清代政治体制上的确也是一件不寻常的事。因为鉴于明代太监为患之烈,清廷对于太监的干政,一直悬为厉禁。此次亲王出巡,竟有太监相随,而且此一太监又系慈禧太后的亲信“小李子”,自属意义不凡,而易引起揣测。关于慈禧之遣李莲英参与此次的巡阅,依据官方的解释,乃是因为醇王的健康欠佳,故而太后特派李莲英随身照拂。或有人说是出之于醇亲王的个人请求。但此一说词并不为外间人所接受,咸信与政治攸关,以为乃系太后与醇王之间因有权力冲突,故特派人为之监视。此外,还有一种传闻,说是慈禧对于海军也有兴趣,故特派李莲英先往察看,以便将来亲自前往天津校阅。

5、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

这本书虽以国共为题,却并不要按照冷战模式去两分世界。它试图说说意识形态以外的东西,试图讲讲人在大环境中的命运。按照作者的脉络,冷战是内战的继续,内战是二战的继续;而二战又是一战的继续,一战更是以往大小血腥权力争斗的继续。

原文摘录:

(1)按照毛泽东的内在逻辑,他提出“联合政府”应该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战后苏联与美英的合作仍将继续,因此苏美都会希望国共合作继续;二是“蒋在抗战中有功劳,同时人民心理厌恶内战”,国共再战的观念在推销上有困难。实际上,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共当时还不具备正面迎击国民党的实力,即使国民党军在最近的豫湘战役中遭受重创。即使国民党有心改组,“联合政府”也不过是权宜之计、“过渡形式”而已;等到实力强大了,中共必然还会进行革命,最终要实现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

(2)在他(罗斯福)的未来构想中,美国与苏联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主宰世界,美国的大英帝国会听美国的,而落后的中国更要依赖美国的支援,蒋不过是战略棋局上的一枚棋子罢了,必要的时候可以更换。……然而当我们在21世纪回顾历史的时候,发现其后的事统统走向了这个版本的反面,蒋中正换成了毛泽东,中国倒向了苏联,美苏联合主宰世界变成了美苏对峙。

6、党员、党权与党争

本书以国民党“治党史”为中心,着重探讨了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方面。‘

原文摘录:

也就是说, 80%以上的中学毕业生或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或因自身学力等因素而不能升入大学或出国留学,自然也就失去了跻入上层知识精英行列的机会,但他们对社会承认的期待和往上爬升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因已受过初等或中等教育而不愿认同于普通民众和甘居社会下流,但他们的知识、学力和能力又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城市中谋得一个相当的职位。他们一方面因自身前途渺茫和社会地位不稳定而产生莫大的心理失落,同时又因目睹整个国家与社会的败落和衰颓而心怀焦虑。这双重的失意、焦虑、无望乃至绝望,使他们很容易被某种意向高远甚至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社会政治理想所吸引;革命乃至反叛的意识,自然也最易在这一处于游离状态的知识青年群体中蕴育而生。

7、民初北洋三大内战纪实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作为任何投资参考。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