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大赛赛制(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

更新时间: 2023-03-17 10:33:31
(一) 团队组参赛条件。

1.在报名时未在国内注册成立企业的、拥有科技创新成果和创业计划的团队(如海外留学回国创业人员、进入创业实施阶段的优秀科技团队、大学生创业团队等);

2.核心团队成员不少于3人;

3.参赛项目的产品、技术及相关专利归属参赛团队,与其它任何单位或个人无产权纠纷。

(二)企业组参赛条件。

1.符合国家划型标准的、且2015年销售额不超过1.5亿元人民币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无产权纠纷;

3.非上市企业且无不良记录(在新三板挂牌的可以参赛)。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高度重视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深入实践、接触社会、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综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了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导师、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评价相衔接的训练体系和长效机制,有效地促进了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计划就是要通过重点突破来带动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改革。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计划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学生基础薄弱,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严重挑战。为实施好该项计划,我校针对性地重点实施以下举措,破解创新创业训练难题。

(一)完善院系考核、开发网络平台、建立社团,提高管理效率与水平

为缓解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工作繁杂、教务管理人员相对不足、院系开展情况不一的问题,我校建立学院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考评体系,加强教务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开发创新创业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公开化和高效化。同时,建立”融智创新俱乐部“、”KAB“创业俱乐部、”千帆数学社“等学生组织,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发展。

(二)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实行个性化培养

为应对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对学生课堂学习产生的冲击和影响,我校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计划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创建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等国际化本科人才培养实验区,创办”创业先锋班“,对有科研和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三)设立创新创业显性、隐性课程模块,增强学生兴趣和能力

受传统应试教育和专业教育影响,教学中存在学科专业课程结构划分过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对滞后的问题,部分学生也存在学习兴趣不足、功利心过强、知识面狭窄、问题意识薄弱、动手能力差等缺点。大学生创新创业薄弱的基础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为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兴趣和能力,我校系统开设了创新创业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作为任何投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