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上阳赋》改编自小说《帝王业》其本身是架空,没有具体历史背景的。而电视剧编剧在原著小说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赋予了其浓厚的历史背景,填充了大量的历史细节丰富了人物情感,从里面的许多细节可以看出,他的设定时代背景为朝南刘宋皇帝时期。 一起跟白羽了解一下。
一、琅琊王氏电视剧第一集在女主王儇的及笄典礼上就出现了“元熙十五年八月”,宁朔发生战乱的事情。元熙正是南朝刘裕的年号,剧中章子怡的舞蹈、衣服、饰物都带着明显的南朝风格。这些证据都揭示了这部电视剧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南北朝时期。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原著,都提到了琅琊王氏。这个显赫的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任凭时代如何更迭,始终屹立不倒的琅琊王氏简直就是世家大族的教科书和模范样板。
唐代的宰相世系表》中这样记载王家的来历,“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徙临沂。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议大夫”。
琅琊王氏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而真正将这个家族推向道德至高点的就是王祥,因为他就是 “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男主。因为这个故事而名声大噪的王家,绝对是儒生心目中的偶像级人物,他们的言行成为了许多人奉为圭臬的人生信条。就像当代小学生无论认不认识鲁迅,喜欢在课桌上刻一个“早”字。王家还出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样的书法大家,在书法史上有着泰山北斗般的地位。
真正让琅琊王氏走向士族巅峰的人就是东晋初年的王导。虽然他没有导演过什么电影、电视剧,但是他一手主导了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开创了一个属于王氏家族的“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王家是“九品中正制”最大的受益者,朝廷选拔人才都必须要在世家门第中选取,直到隋唐的科举制度才打破这种垄断局面。
如果把各个时期王氏家族担任过相当于丞相一级职务的人做一个统计,就会得出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92人。王家人把持了东晋的朝政,据统计琅琊王氏在六朝时期能做到五品官以上的,超过160人。六朝一共历时三百多年,皇帝轮流坐庄,唯有琅琊王氏始终冠冕相承,风流相尚,其门阀的主导地位始终没有变过。
二、萧綦的原型三国时魏主曹丕开创了一个“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势族”的世家大族时代。人才的选拔一直掌控在世家门第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世家内部开始落寞。五胡乱华局面的又加剧了世家衰落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走上政治舞台,形成新的格局。
《上阳赋》中男主的萧綦正是新崛起的寒门子弟代表,在朝廷大员们都忙着内部争权夺利无暇顾忌边关战事时收获了大批寒门子弟的拥戴。而他的寒门子弟身份,也让朝廷中许多大臣都对他产生了巨大的疏离和排斥。萧綦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上的南朝开国皇帝刘裕十分接近。刘裕自称是汉楚元王刘交的后裔,传到东晋时家世已经衰落不堪。他还说自己曾经卖履为业,跟刘皇叔干过同一个行业。
电视剧《上阳赋》展现的其实是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起伏的时代,也是皇权政治开始代替门阀政治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门阀的权势过于庞大,严重阻塞了寒门子弟的上升渠道,也对皇权产生了威胁。王家向寒门子弟抛出的橄榄枝,让本来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琅琊王氏家主又一次抓住了历史机遇,不但保住了琅琊王氏江南第一个高门的社会地位,将琅琊王氏再次推向又一个高峰,还形成了“谦抑止足”的门风。
历史上,自刘裕晋宋(萧綦)之后,门阀政治开始走向衰落。为了避免皇权对高门大族的打压和排挤,王氏家族顺应历史潮流,把出将入相的政治目标向文化方面转移。王氏子弟不再担任朝廷要职,专心维护家族发展注重家学传承,埋头研究儒学和玄学,尽可能地避免卷入政治纷争。
此时的王氏子弟虽然官位显赫,却很没有多少实权,保持了文化上的超然地位。这个庞大的大家族虽然这个大家族与其他魏晋南北朝时的名门望族一样随着政治特权和社会地位的丧失,逐渐走向衰落,
却没有发生抄家灭门的人间惨剧,实现了高门大族的“软着陆”,这个家族一直跨越了南北朝,唐朝,一直延续到了宋朝初年。而王家的历史转折点,正是从《上阳赋》中琅琊王氏与萧綦的政治婚姻开始的。
乌克兰的问题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基辅罗斯时代,乌克兰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不分彼此,同属留里克王朝的一部分,彼时大家聚集在基辅城的周围,占据了今时今日乌克兰与俄罗斯西部的大片平原地区,不存在语言与种族的差异,也没有那么多的民族矛盾,日子乐悠悠。
随着留里克王朝的崩溃,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逐渐分离开来,但在当时,这种分离更像是政治上的分裂,而不是民族的分化,大家割据一地,占山为王,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假以时日,重新归于一统也不无可能。
问题是:蒙古人打来了!
成吉思汗的子孙们,犹如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摧枯拉朽,将东欧的一切政权屠戮殆尽,转而建成了一个庞大的金帐汗国。彼时金帐汗国向南顶到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向北抵达北极,向东自一直到太平洋,如若不是山脉河流的阻隔,整个地球都是他们的。
唯独向西,在经过一系列战役后,止步于第聂伯河。
第聂伯河,是欧洲第三大河,发源于俄罗斯瓦尔代丘陵南部混交林地带的沼泽地,穿过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最终注入黑海,全长两千余公里,河面宽阔,落差巨大,日夜奔流不息,大诗人果戈里曾豪言:没有一只雄鹰能飞到第聂伯河的中间。
虽然蒙古人一度越过第聂伯河,占领保加利亚和波兰等国,但最终还是在激烈的反抗下退守到第聂伯河以东,并以此为边界,建立了庞大的金帐汗国。
刚刚独立不久的乌克兰被一分为二,东部归属金帐汗国,西部为强大的波兰-立陶宛帝国所蚕食。
这种分化,让乌克兰人的民族意识逐渐高涨,金帐汗国瓦解以后,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民族,夹在波兰和莫斯科公国两个庞然大物之间无所适从,不得不表示臣服,将国家命运交给了俄罗斯这个几百年前的同宗兄弟。
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领袖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罗斯沙皇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和约》,请求俄罗斯来统治乌克兰,驱逐波兰人。
关于这个协议,各方有不同的解读,乌克兰人觉得这只是希望用一种藩属国的形式,寻求支援。但俄罗斯历史学家一致认为:这是乌克兰自愿要求并入俄罗斯,文本就在那里,可自行查阅。
无论后世怎么解读,当时的情况就是,东乌克兰成为俄罗斯帝国领土的一部分,1954年,赫鲁晓夫以此协议签订时间为节点,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庆祝俄乌合并三百周年。
随着叶卡捷琳娜大帝时代的到来,俄罗斯开始不断向西用兵,并与德国、奥匈帝国一起瓜分了波兰,被波兰统治几百年的西乌克兰重新回到俄罗斯的怀抱,并与东乌克兰合并,形成了今日乌克兰的国家版图。
但这次合并却潜藏了很大的危机,西乌克兰在波兰人的浸染下,与俄罗斯离心离德,不愿意屈从于沙俄的统治,这与广大东部亲俄地区形成鲜明对比。
苏联建立后,乌克兰半推半就,以独立共和国的身份加盟,并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期间双方矛盾不断,无论是三十年代的大饥荒,还是八十年代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都让彼此的隔阂越拉越宽,等到苏联崩溃,乌克兰第一时间宣布独立建国,几百年的合并寿终正寝,两国正式分道扬镳。
叶利钦时代,俄乌关系还算良好,大家好合好散,分手了还可以继续做朋友。但随着北约东扩和乌克兰政治家的集体向西转向,矛盾开始激化。
碍于被吞并几百年的屈辱,和对俄罗斯的恐惧,乌克兰希望加入北约,军事上受保护,经济上融入西方,一举两得。
但俄罗斯根本不可能容忍北约将边界推到自家国门外,更无法接受乌克兰的背叛,好合好散可以,干嘛要去给仇家做情妇,摆明针对我!
冲突似乎不可避免!
而以乌克兰的体量,哪里是俄罗斯的对手,强抢克里米亚、分裂东部只是牛刀小试,如果再继续下去,亡国也并非不可能。
那些蛊惑他们独立的西方大国,不可能为了乌克兰与俄罗斯开战,只能用经济外交手段,旁敲侧击,而皮糙肉厚的北极熊,面对制裁,生生顶了回去。
苦就苦了不知天高地厚的乌克兰,骑虎难下,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
所以说,乌克兰的今天,不是俄国可以要去分裂他,而是他们的决策者们无视大国政治的复杂性和自身的历史问题,投机政治,操弄民粹,把国家引入灾难,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要说罪魁祸首,还是他们自己。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